春运遭遇退票潮流
2013年的铁路春运就要接近尾声,如晚年一样,少不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记得2012年的互联网购票堵车曾被公众诟病,今年铁路采取了放宽预售期限,这种将集中购票进行消峰的做法缓解了12306后台系统载荷,也方便了民众买票。马路宽了行走自然会顺畅些,但有些人竟然为自己回程车票多备胎,在这条回家的“路上”来回折腾。导致退票潮连连不断。
由于今年购票的时间充裕,衍生了许多随意性购票或多备些不同日程的车票的现象,对某些人来说车票较晚年更好买了,选择时也不够慎重,改期出行的概率大增。毕竟踮起脚尖在萧瑟的寒风中彻夜排队已成为了历史,在电脑前喝杯咖啡、点击鼠标就能买到火车票算是惬意的,来的容易就更不懂得珍惜了。
有网友面对退票觉得不以为然,一笑了之,认为买卖火车票是属于每个人的应有权利,自己道路自己选,这有何不可?据铁路部门统计,今年铁路日均40多万张的退票潮,远高于2012年春运期间铁路25万张的日均退票量,于是出现了一方是一票难求,一方是火车站窗口排长队退票高潮,出现冰火两重天景象。随意的购票、购多张票,并不为主流民意所认同,这是方便自己,堵别人路的不道德做法。
疯狂退票对资源的浪费也显而易见,每年的春运对于铁路和路政来说是一场大考,要将亿万人民顺利的转移,所付出的辛劳无疑是巨大的,开足退票窗口说来简单,每天为了退出这40多万张火车票,需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来满足需求?何况这还是公共资源,将太多精力用做无用功,无疑也会影响他人的出行。
退票本身就是为了方便民众出行,充分体现权利和义务的公平、公正性而实行的一项解除购票合同的措施,但在中国,每年春运这个特殊的时期里,亿万人民如潮水涌动进行“团圆”大挪移,运输交通的公共资源变得如此的稀缺,甚至是稀缺到举世罕见——除了人口可以匹敌中国的印度,他们那种吊在车厢外,坐在车顶上的方法来应对运力不足的方法绝不足取。所以,公众更要珍惜我国近年交通业取得的成就,铁路、公路的路网建设、软硬件的科技进步尝试、购票模式的摸索改进,都需要大家自觉的去理解和维护,而不是添堵。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思想没有错,如果走的路不会给别人添堵,就无可厚非。无规矩,难成方圆,一笑了之并不是面对问题的态度,春运出行路需要的是同舟共济。
对习惯了春运“一票难求”的国人来说,今年突然激增的退票潮一时让人有些发懵。然而无数像老石这样的买票人的经历告诉我们,春运退票潮无论如何也不是票源充足的表现。
事实上,包括排队退票的人在内,都不认为春运票源充足。很多人一手退票,一手仍在抢回程的票。
2月15―17(农历初六――初八)是节后返乡潮,也是铁路部门预计的春运最高峰期。1月27日―29日是预定这三天车票的最早时间,我们连续三天登陆12306购票网站,选择了郑州到北京和广州两个方向观察订票情况。结果发现:在开售之后,短则两分钟,长则四分钟,所有的车票均会被抢购一空,连站票都一张不剩。
这反映了春运供不应求的基本事实并未改变。
铁路部门很无奈:车票预售期延长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重复购票和退票潮的出现,但拉长预售期的好处也很明显。
预售期延长,旅客可以提前买好往返车票,回家时心里有谱;也可以使没买到火车票的旅客有更充足时间来选择其他交通工具回家;另外,铁路部门也能够及早掌握客流信息,合理调配运力。
另一个窘境来自于实名制。很多人疑问,一人一票的实名制管不了重复买票?答案是,还真管不了。目前,铁路售票系统的实名制验证,仅针对同一天同一车次,使用同一身份证号订票的旅客有所约束,而对不同天同一车次或同一天不同车次,使用同一身份证号订票的旅客没有限制。
加之目前火车票退票手续费仅为票面款项的5%,这就导致很多“求稳”的旅客重复订票,最后选择一张最满意的,其他车票就做退票处理。
退票潮在网上迅速引起舆论反响。1月29日,人民网推出“春运前3天,日均退票46万张,你怎么看?”的网络调查。在当日参加调查的3025人中,42.6%的网友建议公开退票信息,限制重复订票;33.1%的网友对重复订票表示愤怒,认为浪费公共资源;仅有22.1%的网友表示理解。
退票潮折射出了中国式春运的窘境,但一个更为实际的忧虑是:退票潮的出现,是否会在供不应求的春运中造成运力浪费呢?
铁路部门表示,退票肯定会全部回到网上公开销售。但旅客何时退票,哪些车次有退票,这些信息都不对称,铁路部门无法提前掌握。而且,如果退票退得晚,很多人可能就错过购买时机,几天前抢手紧俏的车票就成了废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