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霜 - 红叶与霜的小故事
霜霜冻是我国“旱涝风冻”四大气象灾害之一,我国历史上史书和地方志中霜害记载不绝。1953年4月11至13日我国北方发生了一场大范围霜冻,仅冬小麦一种作物就减产50亿斤,造成了当时严重的国民经济问题。可是,古代有谁知道,这种霜冻灾害却并非是由水汽凝结成的白色晶体――霜本身所为,即并非是因霜而冻,因而使白霜蒙受了千古奇冤呢?造成霜冻灾害的罪魁祸首乃是与白霜同时发生的零下低温,最终使农作物细胞死亡的结果。实际上,当大气中水汽凝华成霜时,不仅不会吸收热量降低气温,反而会因释放出大量的凝结潜热而减缓气温下降。贡献反成罪状,岂非使它“冤上加冤”?所以,在我国北方,冬季中由于空气中水汽极为稀少,常常发生气温虽降到零下而并未出现白霜,但作物却已经受到冻害的情况。农民形象地称之为“黑霜”。北京冬季常有这类气温零下却无白霜的“黑霜”。例如,根据30年平均气象资料,北京最冷的一月份,清晨最低气温虽几乎天天都在零下,但是实际出现白霜的天数,月平均只有13.4天。 由于清晨贴地面大气层中气温是随着离地面高度的升高而升高的,因此当气象站百叶箱中测温的温度表高度(离地1.5米)上气温在3℃左右时实际上地面已经降到0℃,即已经可以出现白霜。所以北京实际上能够出现白霜的日子应比最低气温0℃以下的日子还要多得多。而北京全年最低气温低于0℃的日数平均就已经达到127.9天,可是北京年平均白霜仅87.8天!具体还以前述1953年4月11至13日那场霜冻为例。北京4月13日最低气温虽还在零上0.4℃,但地面上照样出现了白霜。而西侧不远的张家口,虽然因海拔高而最低气温低至零下7.5℃,但因清晨相对
霜湿度低至38%,即因水汽过少反而没有出现白霜。当然,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白霜也不是净背黑锅,而是同样也有因这类张冠李戴而冒受“荣誉”的情况。那是说的秋天的美景红叶。古人们认为秋天的红叶是由于“霜打”而形成的。例如,明戴缙的“黄栌千里月,红叶万山霜”;清颜光敏的“秋色何时来,万里霜林丹”;唐牟融的“半林残叶戴霜红”;清吕履恒“霜落秋城木叶丹”;唐李益的“柿叶翻红霜景秋”等,当然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了。但是,也不能排除以上诗句仅是指大自然中同时出现了霜和红叶两种现象,但彼此可以没有因果关系。那么,以下诗句便点明了两者的因果。例如,“清霜醉枫叶”(元许有壬);“新霜染枫叶”(宋杨徽之);甚至有一位现代诗人说,“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这至少在字面上更是明确确立了两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而实际上,树叶的变红也与白霜本身无关,而是低温使根部吸水并进入叶子中的水分减少,因而使叶绿素生成少而破坏多,花青素(主要是红色)显现的结果。因为叶子变红实际上常常在地面温度降到0℃以前就出现了。总之,霜以作物冻害而蒙受“千古奇冤”,又以红叶佳景而坐享“百世流芳”。在气象学中的其他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以至于世间其他事物,大概再没有像它那样兼有如此大“功”、大“罪”于一身的戏剧故事了。
-
霜 - 形成与消失
霜翻翻日历,每年10月下旬,总有“霜降”这个节气。我们看到过降雪,也看到过降雨,可是谁也没有看到过降霜。其实,霜不是从天空降下来的,而是在近地面层的空气里形成的。霜是一种白色的冰晶,多形成于夜间。少数情况下,在日落以前太阳斜照的时候也能开始形成。通常,日出后不久霜就融化了。但是在天气严寒的时候或者在背阴的地方,霜也能终日不消。霜本身对植物既没有害处,也没有益处。通常人们所说的“霜害”,实际上是在形成霜的同时产生的“冻害”。 霜的形成不仅和当时的天气条件有关,而且与所附着的物体的属性也有关。当物体表面的温度很低,而物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却比较高,那么在空气和物体表面之间有一个温度差,如果物体表面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主要是由物体表面辐射冷却造成的,则在较暖的空气和较冷的物体表面相接触时空气就会冷却,达到水汽过饱和的时候多余的水汽就会析出。如果温度在0°C以下,则多余的水汽就在物体表面上凝华为冰晶,这就是霜。因此霜总是在有利于物体表面辐射冷却的天气条件下形成。另外,云对地面物体夜间的辐射冷却是有妨碍的,天空有云不利于霜的形成,因此,霜大都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也就是地面辐射冷却强烈的时候。此外,风对于霜的形成也有影响。有微风的时候,空气缓慢地流过冷物体表面,不断地供应着水汽,有利于霜的形成。但是,风大的时候,由于空气流动得很快,接触冷物体表面的时间太短,同时风大的时候,上下层的空气容易互相混合,不利于温度降低,从而也会妨碍霜的形成。大致说来,当风速达到3级或3级以上时,霜就不容易形成了。因此,霜一般形成在寒冷季节里晴朗、微风或无风的夜晚。
霜霜的形成,不仅和上述天气条件有关,而且和地面物体的属性有关。霜是在辐射冷却的物体表面上形成的,所以物体表面越容易辐射散热并迅速冷却,在它上面就越容易形成霜。同类物体,在同样条件下,假如质量相同,其内部含有的热量也就相同。如果夜间它们同时辐射散热,那末,在同一时间内表面积较大的物体散热较多,冷却得较快,在它上面就更容易有霜形成。这就是说,一种物体,如果与其质量相比,表面积相对大的,那么在它上面就容易形成霜。草叶很轻,表面积却较大,所以草叶上就容易形成霜。另外,物体表面粗糙的,要比表面光滑的更有利于辐射散热,所以在表面粗糙的物体上更容易形成霜,如土块。霜的消失有两种方式:一是升华为水汽,一是融化成水。最常见的是日出以后因温度升高而融化消失。霜所融化的水,对农作物有一定好处。霜的出现,说明当地夜间天气晴朗并寒冷,大气稳定,地面辐射降温强烈。这种情况一般出现于有冷气团控制的时候,所以往往会维持几天好天气。我国民间有“霜重见晴天”的谚语,道理就在这里。
-
霜 - 常见分类
霜霜晨 shuāngchén:寒冷多霜的清晨。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霜冻花 shuāngdònghuǎ:在我国中北部下霜的早晨,几种草地表及地表以上根茎部位开的霜花。很大,很好看。
霜冻 shuāngdòng:指农作物因寒潮的侵袭而受到伤害。温度低于0℃的地面和物体表面上有水汽凝结成白色结晶的是白霜,水汽含量少没结霜称黑霜对农作物都有冻害,称霜冻。作物内部都是由许许多多的细胞组成的,作物内部细胞与细胞之间的水分,当温度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就开始结冰,从物理学中得知,物体结冰时,体积要膨胀。因此当细胞之间 的冰粒增大时,细胞就会受到压缩,细胞内部的水分被迫向外渗透出来,细胞失掉过多的水分,它内部原来的胶状物就逐渐凝固起来,特别是在严寒霜冻以后,气温又突然回升,则作物渗出来的水分很快变成水汽散失掉,细胞失去的水分没法复原,作物便会死去。 霜和霜冻是秋冬季节的天气现象。 霜是由于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即气层中地物表面温度或地面温度降到零度以下,所含水汽的过饱和部分在地面一些传热性能不好的物体上凝华成的白色冰晶。其结构松散。一般在冷季夜间到清晨的一段时间内形成。形成时多为静风。霜在洞穴里、冰川的裂缝口和雪面上有时也会出现。
霜霜冻多在春秋转换季节,白天气温高于摄氏零度,夜间气温短时间降至零度以下的低温危害现象。既农业气象学中是指土壤表面或者植物株冠附近的气温降至零度以下而造成作物受害的现象。出现霜冻时,往往伴有白霜,也可不伴有白霜,不伴有白霜的霜冻被称为“黑霜”或“杀霜”。晴朗无风的夜晚,因辐射冷却形成的霜冻称为“辐射霜冻”。冷空气入侵形成的霜冻称为“平流霜冻”。两种过程综合作用下形成的霜冻称为“平流辐射霜冻”。无论何种霜冻出现,都会给作物带来或多或少的伤害。 霜害 shuānghài:霜冻给农作物造成的灾害。植物霜害是指当气温和地表温度降至零度,空气中过饱和的水分凝结成霜而使植物受到伤害。这时植物组织内部水分因低温而形成冰晶,因而使植物组织受到伤害。当空气过于干燥,虽气温降至0oC或0oC以下却不能凝结成霜时,但植物组织内仍能形成冰晶也会受害,这种受害天气称为“黑霜”。它比一般霜害(白霜)更严重,因为白霜天气时空气中有较多水分,水分的凝结有热放出,空气水分还有阻止地面热辐射散失的作用,可以减缓温度进一步降低。
霜露 shuānglù:霜和露水,两词连用常不实指,而比喻艰难困苦的条件,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宋・ 苏洵《六国论》
霜 霜鸟 shuāngniǎo:约出现在初霜时期的各种迁徒鸟 霜淇淋 shuāngqílín:冰淇淋的一种,即尚未硬化的冰淇淋。或译“软冰淇淋”
霜天 shuāngtiān:指严寒的天空;气温低的天气(多指晚秋或冬天),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霜灾 shuāngzāi:霜造成的对作物等的危害。发生霜灾次数较多的地区根据其特点,应采取以下防御对策:1、根据不同地形、土质安排种植计划 把抗冻性强的品种安排在霜冻易发生的地方。农谚“雪下大山霜打洼”,说明低洼处霜冻易发生且严重,地形越闭塞,霜冻危害程度越大。2、采取综合栽培措施,减轻霜冻灾害 浇藻麦田是目前最理想的防霜方法。因为浇水既能减缓温度的降低,又能促使小麦生长健壮,增强抗寒力。根据天气预报结果,临时采用熏烟,田间喷雾或鼓风也可达到防霜目的。3、灾后补救 历史经验证明,小麦在扬花之前,地上部茎叶冻死者不可翻种。小麦遭受晚霜冻害后,应禁止用绳子拉霜、扫霜,更不能对冻死的茎叶进行刈割、耧耙或放牧。霜冻后正确的补救措施应是及时进行追肥浇水,以促使受灾麦苗及早恢复生长,可减少霜冻灾害的损失
-
霜 - 基本概述
霜在各种不同的云内,其云滴大小的分布是各不相同的,造成云滴大小不均的原因就是周围空气中水汽的转移以及云滴的蒸发。使云滴增长的因素是凝结过程和碰撞并和过程,在只有凝结作用的情况下,云滴的大小是均匀的,但由于水汽的补充,使某些云滴有所增长,再加上并和作用的结果,就使较大的云滴继续增长变大成为雨滴。雨滴受地心引力的作用而下降,当有上升气流时,就会有一个向上的力加在雨滴上,使其下降的速度变慢在寒冷季节的清晨,草叶上、土块上常常会覆盖着一层霜的结晶。它们在初升起的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待太阳升高后就融化了。人们常常把这种现象叫“下霜”。
-
霜 - 汉字解释
霜1、霜 shuāng 部首:雨 8划,总笔划:17 【名词】(形声。从雨,相声。本义:在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近地面空气中水汽的白色结晶)同本义,frost霜,露所凝也。士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说文》霜者,天之所以杀也。――《汉书・董仲舒传》履霜坚冰至。――《易坤》白露为霜。――《诗・秦风・蒹葭》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宋・范仲淹《渔家傲》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又如:霜雪(比喻高洁清白);霜瓦(覆盖着白霜的瓦片);霜旦(下霜的早晨);霜甲(沾着霜的战甲);霜衣(寒衣);霜妃(指霜);霜序(霜降的时序);霜信(寒霜将来的信息。也为雁的别名);霜砧(寒秋时节的捣衣声);霜草(因霜害而枯萎的草;草名,也叫“相思草”);霜气(寒霜);霜鸟(指在秋冬或日暮时的乌鸦);霜雪(霜和雪;比喻心志清纯洁净);霜雾(寒气);霜黄(指树叶遭受伤害而枯黄的颜色)年岁;年岁的代称。犹言秋 year 客舍并州己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贾岛《渡桑乾》如霜的粉末 frostlikepowder 冰盘若琥珀,何以糖霜美――苏轼《送金山乡僧归蜀》又如:柿霜。亦指润肤的化妆品。如:雅霜;白玉霜 2、
霜霜shuāng【形容词】譬喻白色 white 徒霜镜中发,羞彼鹤上人。――唐・李白《古风》之四又如:霜毫(白毫毛笔);霜鬓(耳边白发);霜毛(形容洁白的羽毛;比喻白发);霜衣(形容白鸟的羽毛);霜色(白色);霜侵(指白发渐渐增多);霜翎(白色的羽毛);霜絮(白棉絮);霜蓬(喻白发);霜须(形容须白如霜)比喻高洁 nobleandunsullied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晋・陆机《文赋》又如:霜操(指高洁的操持);霜女(指梅花。比喻其高洁)霜譬喻冷酷、严峻 severe 王思远恒如怀冰,暑月亦有霜气。――《南史・陆慧晓传》又如:霜法(严厉的法禁);霜典(严厉的法典);霜威(指寒霜肃杀的威力;比喻严厉的威势);霜烈(比喻严厉);霜台(御史台的别称。御史掌职弹劾,为风霜之任,故称。也称“霜署”)譬喻锋利 sharp 钢镞润,霜刃染。――左思《吴都赋》又如:霜刀(指锋利雪亮的刀);霜刃(锋利雪亮的刀刃);霜爪(指锐利的爪子);霜矛(指锋利雪亮的矛);霜戈(指锋利雪亮的戈)
-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
-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