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春运之难成为一家之难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于节前预测,2013年春运期间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到34.07亿人次,比上年春运实际完成增长8.6%,其中铁路约2.25亿人次,增长4.6%;道路约31.04亿人次,增长9%;水运约4308万人次,增长1.5%;民航约3550万人次,增长5.2%。
从以上数字不难看出,每年的春运给交通部门带来的压力都是与日俱增的。铁路的压力来源于长途运输。铁路虽在近几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在春运客流成倍横向增长的状况下,铁路的发展依然跟不上春运客流的脚步。在目前全国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平衡的状态下,要让铁路的发展完全满足春运客流的需求,那么在春运40天过后的一年内,面对客流的大幅缩水,注定铁路会有大量的车辆处于闲置状态,那让已经负债累累的铁路可能更是举步维艰。因此,对于铁路运输而言,不可能也不应该只为满足春运提高春运运输能力。
其实要解决春运的难题,真的不是铁路及至整个交通运输的事情。从每年春运客流的形成不难发现,主要是以在外务工者返乡为主,伴随其的便是学生放假和部分长年在外的子女携家回乡探亲。而从客流的分布分析不难发现,节前的客流主要集中于北京、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节后则为四川、重庆、河南、湖南等地区客运压力较大。从改革开放至今,沿海经济在优异的发展环境中得以快速发展,而西南地区则面对诸多问题导致其发展速度与沿海经济区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出入。因此,每年均会有较多的内陆人员选择前往经济发达的沿海及一线城市务工。在外务工人员便成为了春运的主力大军。
要想从根本上缓解春运的压力,或者说解决这种不健康的运输弊病,就需从地方经济体制开始。我们可以试想,如果每个城市的收入与消费比都相平衡,那么会有谁愿意背井离乡赚钱。虽然各个地区的经济环境因为地区特色各有偏差,但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就像有个词语叫“山珍海味”,山珍指得便是以四川一带在山中生长的菌类为主,海味则是指以沿海城市为主产的海鲜。既然山珍与海味都可齐名,那为何不可以在四川发展“山珍”,在沿海发展“海味?”只要善于在基建完善的条件下发展自己的特色,并与外相对接发展,那么经济的发展便会内地沿海并驾齐驱。
各个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不仅可以带来教育、医疗、科技等相对应的发展,也可满足大量当地人的就业选择,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春运的压力。春运如果永为一家之事,那么不管该家有多大,终会被拖垮。只有交通、地方经济和完善的社保制度协调快速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也才是国家走向更强健的奠基石。请别把春运当成一家事,春运不是铁路的,不是交通的,是我们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