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网,www.huochepw100.com

铁道部64年风雨路

2013-03-27 08:54:15 火车票预订

  先后五次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全身而退的铁道部,在成立64年后落下了帷幕。从四面八方赶来拍照留念的老铁路人,虽满含不舍,但他们更愿意祝福中国铁路事业越来越好。

  北京市复兴路10号门口,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穿着红白相间的外套,规规矩矩地站着,不远处的父亲对摆好造型的儿子说:“乖乖站好,拍好了回去寄给爷爷”。

  和他们一样等着拍照的人已经排成了长龙。为了维持秩序,现场拉起了警戒线。

  透过镜头,或是老人、或是年轻人,整整齐齐的铁路制服,随意的冬装,身着不同服装的人们,相同的是身边白底黑字的牌子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根据3月10日公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国铁路实行政企分开,不再保留铁道部。

  许多人听到铁道部即将撤销的消息后,便从不同的地方赶来拍照留念。门口维持秩序的保安说,有专门坐火车、坐飞机赶来的,半夜两点,还有人来拍照。

  小男孩的爷爷王福是位80多岁的老铁路工人,来不了现场,只好让儿子和孙子来拍张照片留念。

  站在父子俩身边的,是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张斯维,他是个单纯的铁路爱好者。和他一样,来拍照的还有许多并非铁路职工,他们也许曾经抱怨过车票难买,指责过动车事故,也揶揄过春运困境多年未解,然而铁道部的撤并,还是牵动了千千万万铁路职工和普通乘客的心。

  原本静静矗立在长安街边的铁道部,一下子喧闹了起来。随着人越来越多,警戒线也被更结实的白色金属栅栏代替,旁边的警车也是随时待命。

  老铁路人的不舍

  排队照相的人群里,一位头发已经全白的老奶奶不住地左右张望着,人群一直往前移动,眼看就要轮到她了,但等的人还没来,她不禁焦急起来。

  “原来在部里(铁道部)上班的几个老姐妹。说好了一起来拍照的,可能堵车了,到现在还没有到。”1931年出生的李梅琳老人说,她是从新闻上得知铁道部被撤销消息的。

  “当时愣了一下,心里挺不是滋味的。这是我们年轻时奋斗过的地方,最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在这里了。”说到动情处,李梅琳老人的眼睛里泛起了泪花。

  李梅琳老人说,她是搞技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铁道部也才成立,那时候我就在铁路上工作了。铁道部这名字千变万化了多少回,最初的时候还不叫铁道部,叫铁道株式会社。”

  老人回忆说,新中国成立时,铁道部变成了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

  根据铁道部网站摘选的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显示,铁道部的前身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铁道部”。

  一直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原军委铁道部转变为中央人民政府下属机构国家铁道部。1954年9月,更名为沿用至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据《法制晚报》报道,20多年前,正是铁路老职工老靳和同事们制作了眼前这块门牌。

  老靳介绍,虽然铁道部在上世纪60年代就从王府井(600859,股吧)附近的旧址搬到了复兴路,但门口一直没有正式挂牌。到了80年代,铁道部决定制作一块门牌。那时在铁道部做美术方面工作的老靳被委以重任。

  在铁道部专门的制作车间内,老靳和同事先是在复写纸上写好字体,临摹到门牌上,之后用油漆一遍遍上色。“为了防止起皮刷了好几遍漆,一直忙活了三四天。”

  老靳说,他2007年退休后,就一直听到不少关于铁道部改革的消息。直到这次全国“两会”前,传来了比较确切的消息,调整肯定会进行。

  一听说撤并的消息,老靳就给自己的老领导打去电话嘱咐:“门口这牌子到时一定留好了,有重大意义。”

  谈及铁道部的撤并,李梅琳老人和她的同事们说,国家有国家的政策,以大局为重。

  记忆中的中国铁路

  在许多年轻人的记忆里,早期的火车就是电影里的绿皮车,木桌木凳。老铁路工人王有柱回忆起自己60多年前第一次坐火车的经历时,忍不住地说,“与现在可是天壤之别,无法比拟”。

  “那时我六七岁,跟家里人一块坐火车,还是烧煤的。火车开动的时候,车头和车厢连接的铁钩得猛地撞一下,才能趁着劲启动。”68岁的王有柱提起第一次坐火车,激动地用手比划着当时的情形。

  新中国刚成立时,火车是客货一体,客车车厢大概占五六节,车厢很小,每节车厢长约10米,同时还有三四节的货车车厢。

  据资料显示,到1949年,中国可统计的机车有4069台,分别出自9个国家的30多家工厂,机车型号多达198种,有人戏称中国是“万国机车博物馆”。

  上世纪50年代,火车客运和货运分开,火车从最初的烧煤改成了内燃机车,原本只能跑40来公里的火车,“提速”到了七八十公里。当时乘车,因为飘到车厢里的煤灰,使得每个人都灰头土脸的状况也就改善了。

  王老一边回忆,一边拍拍身上,“满脸满身都是煤灰,一会就得站起来拍拍,尤其是夏天,开着窗户更是遭罪”。

  一个外国人曾这样描述1986年他在中国坐火车的情形,“我在1986年作为学生第一次乘坐硬座旅行……当时的乘客还有把活鸡和山羊放在行李架上的。能把人的骨头颠散架的木头座椅和过道都被占满,许多人从窗户爬进车厢,然后再把外面的行李和孩子拎进来。车厢里面烟雾缭绕,从车厢的一边看不清另外一边”。

  那时候,火车是人们出远门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由于火车少、容量小,出行人多,火车票就变得特别难买,每天买火车票的人都排成了长龙。

  几十年后的今天,中国铁路的运力虽翻了几番,但买票难依然是难解之题。2012年,携程、京东等电商网站曾试水火车票网购业务,但铁路部门随即表态,12306是火车票的唯一直销网站,未授权其他网站开展火车票发售业务。

  一边是“一票难求”,一边是“空座不少”,曾因票务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尴尬,既反映了“独家专营”的弊端,也造成了运力的浪费。对此,一些人大代表认为,铁路政企分开后,票务销售和服务也应引入市场机制,让旅客有更多便捷的选择。

  “独立王国”落幕

  存在了64年的铁道部,此刻在相机里留下了最后的记忆。虽然天已经渐渐暗了下来,但排队的人还在等待着,铁道部牌子上的灯,照亮了等待照相的人群。

  李梅琳老人说,铁道部这么多年风风雨雨,中央机关变了那么多,铁道部都没变,今年终于也没了。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国对邮电、石油、化工、煤炭、纺织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或自然垄断性行业进行市场化改制,撤并了石油部、煤炭部、纺织部、冶金部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部委机构,变身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

  而铁道部自1949年成立以来,几十年间历经裁撤、复起、减员等改革,先后5次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得于全身而退,就像一个“独立王国”一样,始终保持着政企合一、政监合一、政资合一的体制,被称为“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

  大势不可违。“最后的堡垒”退出历史舞台只是个时间问题。计划经济的低效、价格信号的失灵、穷困、服务意识差、腐败等种种积弊,在铁路系统内像“活化石”一样为各方人士所诟病。

  同是铁路人的游敏说,其实铁道部也几经改革。

  1964年,从当时还叫北方交通大学的北京交大毕业后,游敏被分配到铁道部三大部门之一的设计院工作。当时铁道部的三大块还包括铁路局和工程局。

  刚刚参加工作的游敏就参与了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称的成昆铁路的设计工作。

  1998年,赶上工程、建筑、工业、物资、通信五大总公司开始逐渐与铁道部实行结构式分离。当年在设计院工作的游敏便在58岁那年退休了。实际上,自1992年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关于铁道部政企分开的改革始终在进行。

  在铁道部门口的人群中,一个大学毕业没几年的年轻女孩刘佳说,当时很多铁路工人的子女和她一样,初高中都在洛阳市铁一中就读,但高中期间学校就突然更名为洛阳市第四十六中学了。

  这次更名就是源于铁道部的改革。2003年以来,陆续将中国铁路物资、设计、施工企业移交国资委及所属企业管理,中小学校、医院全部移交地方政府管理。

  在正式改革方案宣布之前,铁道部内部已进行了大范围的人事调整。3月10日,改革方案公布,铁道部终于在成立64年后落下了帷幕。

  门口的人群中,满是铁路人惋惜的感叹。这里装载了他们曾经的理想与青春,然而对于这次的撤并,老人们也只是说,舍不得是肯定的,但这是国家的决定,我们也希望中国的铁路事业能够越来越好。

● 往下看,下一页更精彩 ●
相关阅读
  • 公路资讯
  • 铁路资讯
  • 天气资讯
  • 公交资讯
  • 酒店资讯
  • 春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