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客运指导价存疑
最近国务院将原铁道部的行政职能并入交通部,另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政企分开,方向无疑对,不料此举却引来不少网民非议。当然网民批评的不是大部制改革,主要在两点:一是将铁路总公司定为正部级;二是发改委表态将继续干预铁路运营价格。就这两点我这里也来谈点看法。
对第一点批评,说实话我有保留。不错,企业就是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不应定行政级别。但国务院这么做其实也是迫不得已。你想,偌大一个铁道部,机关干部成千上万,现在说撤就撤,原先的那些官员怎么安置?若不安置,改革必有阻力。将心比心,人家好不容易熬个一官半职,铁道部撤了却不给安置,换了是你你会痛快么?再说,别的国企目前皆有级别,铁路总公司为何不能有?
不是说给铁路公司定级别天经地义,我想表达的是,改革涉及利益调整,复杂而敏感,只要方向对,操作上完全可以有进有退。俗语说“欲速则不达”,那种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不仅不切实际,而且越是急于求成,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所以我的观点,只要大部制改革方向没错,为减小阻力在操作上分步走未尝不可,我们不应求全责备。
对第二点批评,我同意。事情的缘起是这样,铁道部被撤并而中国铁路总公司成立后,有人问,将来客运票价是否完全放开?而发改委官员回应,政府对客运票价不会不管,还会制定“指导价”。这件事不知读者怎么看,我个人是不赞成的,不光是铁路客票,对所有商品的“指导价”我认为都应废止。
我所以这么看,一个重要原因是“指导价”不伦不类。何为“指导价”?顾名知义,指导价肯定不是市场价,若指导价是市场价,有了市场价就无需定指导价;同时,指导价也非指令价,若指导价等于指令价,那么就直接叫指令价好了,也不用再另外整出个新名词儿。记得当年读大学听教授说过,“指令价”是有强制约束力的价格,而“指导价”无强制约束力。这就是说,指导价只是一种“参考价”,而发改委也似乎是这意思。
这样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既然指导价是“参考价”,企业可执行也可不执行,如此政府有何必要定指导价呢?也许发改委会说,制定指导价是为了维护消费者利益,防止企业漫天涨价。可问题是指导价并无约束力呀,要是企业不接受怎么办?难道你要强逼企业不成?这也正是我的担心所在,若不强逼,指导价形同虚设;若强逼,指导价就成了“霸王价”,这对市场化改革无疑是倒退。
再退一步,即使政府能强逼企业就范,那么请问,政府制定指导价的根据是什么?是市场供求吗?不应该是。众所周知,按供求定价是市场价,若指导价按供求定就是市场价,这样定指导价无疑是多此一举。若指导价不同于市场价,那指导价怎么定呢?有官员解释,一是考虑市场供求,二是考虑消费者承受能力。骤然听,这样定价似乎很合理,但其实似是而非。
想深一层,供求定价的机理是什么?所谓供求定价,是说价格既不由卖方定,也不由消费者定,而要由买卖双方定。举个例,一斤猪肉卖方最初想卖10元,可消费者只肯出7元,结果猪肉没人买,商家只好降到8元;而消费者呢,也发现7元的猪肉市场上没有卖,也只好把买价提高到8元,结果双方都认同8元,于是市场价形成了。可见消费者已经参与了供求定价,怎可将供求与消费者承受力分开处理呢?
或许有人说,供求定价考虑的是整个消费群体,而未顾及少数低收入者。比如猪肉一斤8元虽是市价,但还是有穷人买不起,这样政府就应出台指导价予以限制。照顾穷人我当然赞成,但我认为也无需搞指导价。即使指导价低于市价,对穷人也未必真的有好处。大家想想,一旦指导价低于市价,农民还会不会多养猪?若农民不养猪,肉供短缺穷人怎能买到低价肉?若如此,占便宜的恐怕只是那些有门路的特权者了。
同理,火车票也如是,火车票短缺而如果限价,受益的也一定是利益集团与黄牛党。前两年政府打击黄牛党,兴师动众,可结果呢?黄牛还是层出不穷。你再看,自从高铁开通后,有谁听说有黄牛倒卖高铁客票吗?没有吧!是的,价格作为市场资源配置的信号只能由供求定,离开供求去制定什么指导价,不仅保护不了低收入者,结果只会令供应更短缺,涨价压力更大,而真正照顾低收入者的办法就是直接给他们补贴。
最后再多说一句。我不赞成政府搞指导价,但公共品价格必须由政府定。与一般竞争性的私人产品不同,公共品不仅消费不排他,消费多少也不改变供应成本,这样公共品价格就无法按供求定,供求不能定当然得由政府定。不过我们要明白的是,政府给公共品定价是指令价而非指导价,不可移花接木混为一谈,更不应将此作为制定指导价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