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莆铁路沿线风光
笔者乘坐动检车,从南昌一路向南到莆田,由车窗外映入眼帘的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铁路建设单位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向莆铁路沿线层峦叠嶂,江河纵横,经过武夷山、大金湖、玉华洞、青云山、戴云山、淘金山等风景名胜区,沿线植被茂密,珍稀野生动物种类繁多,被誉为‘中国最美高铁’。为有效保护铁路沿线宝贵的生态资源,向莆铁路在线路设计上充分考虑生态保护因素,让铁路专线成风景长廊。”
据介绍,向莆铁路在江西省境内主要经过平原、低山丘陵地带,沿线农业用地较多;在福建省境内穿越武夷山脉、戴云山脉,山地、林地比重较大。由于沿线地区重要环境保护目标众多,向莆铁路在早期选线时就采取了最大限度绕避措施。线路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沿线各生态敏感区域的环境保护,经过线路方案比较、线路形式比较,综合考虑对区域内其他敏感区域,通过环保选线,避开所有森林公园、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及绝大多数的重要环境保护目标,从根源上最大限度减少铁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由于江西东南部和福建中部多山地,向莆铁路全线隧道较多,其中10km以上的隧道就有11座,有“华东第一长隧”之称的青云山隧道,便是从国家4A级风景区青云山腹地穿行而过。这座隧道不仅地质复杂、工程浩大,而且对环保的要求极高。此外,该项目还有一个苛刻的要求:要建隧道斜井及施工便道,只能从景区外开挖山洞,不能给景区留下丝毫的施工痕迹。
面对如此复杂、浩大且环保要求苛刻的工程,向莆铁路指挥部上下一致达成了“建设绿色向莆”的共识,专门成立了环境保护领导小组,配备环保设备和技术力量,建立完善施工环保和水土保持体系;组织全体参建员工学习有关环境、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施工细则,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在施工场地、拌和站、钢筋加工场、碎石场配置防尘设备,在弃碴场设置挡墙,并进行统一绿化、亮化,种植景观树、铺设草皮,设置排水沟,最大限度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和防止水土流失;同时还对在七大保护区的隧道施工中出现的涌水,坚持“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原则,有效保护了沿线的生态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东新赣江大桥是向莆铁路的亮点工程之一,它的起点位于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终点位于南昌县冈上镇,全长27.3公里,共811跨,是向莆铁路全线最长的桥梁工程。据中铁大桥局向莆铁路常务副指挥长陈志宜介绍,为保护好赣江水质不受施工影响,大桥项目部桩基施工严格执行施工工艺,泥浆里不加入化学添加剂,避免了泥浆对土壤的损害。同时,在东新赣江大桥主桥桩基施工中,全面推行泥浆分离器,实现循环利用,有效减少了泥浆外泄。工程队还配置了多条泥浆船,引桥施工按标准开挖泥浆池,及时外运泥浆、钻渣,承台施工完毕及时回填,努力使大桥建设对赣江环境的影响减到最小。
武夷山下,向莆铁路施工队不仅让铁路建设工地“风展红旗如画”,还保持了周边山水草木风景如画。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廖坊水库漫流区域的大面积湿地,施工队申请改变原先的路基填筑设计,采用“以桥代路”方法,在大桥竣工后,组织施工人员把填筑便道的10万立方米土石方从水库里挖运到别处,保障了水库珠蚌的生长和“农家乐”旅游业的开发。
几年来,“建设绿色向莆”的理念已在每个建设施工者心中扎根。在各施工地点,向莆铁路施工队伍驻地和梁场、铺架基地大多被建在荒滩上,尽可能地少占用耕地;修建施工便道时,原有植被不是被铲除而是移植;工程取土、弃渣场、临时用地等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复耕、植草、浆砌片石和沉沙池等生物与工程相结合的措施;同时,在隧道口、拌合站统一设置了排水“三级沉淀池”,并统一洒絮凝剂,将生活污水和工程污水在沉淀过滤处理后排放,决不允许排往赣江、抚河、闽江、大樟溪;生活取暖或用水以燃油、燃汽供暖供水替代燃煤,减少煤炭使用,避免大气污染;员工驻地全部设置固定垃圾桶、垃圾池,对不可降解的建筑垃圾被“打包”运往别处处理。同时,他们还投入数万元,统一对工程机械设备尾气排放装置进行改装,减少工程机械设备尾气对环境的污染。
向莆铁路竣工后,施工人员重新平整施工场地,恢复地貌,播撒草籽,为闽赣大地留住了蓝天、绿草、青山、碧水,让融入山水的向莆铁路成了一条“看不见”的钢铁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