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铁最新消息
京沪高铁最初设计线路距皇陵大门不足两百米,为避让明皇陵,京沪高铁做了哪些调整呢?下面是京沪高铁最新消息:
作为凤阳县两大历史地标建筑,明皇陵与中都城在一条中轴线上。文物专家早已达成共识:“皇陵与皇城,本是整体,不可分割。”然而在京沪高铁最初的设计蓝图中,高铁线路横穿这一区域,将皇陵与皇城整体布局一分为二。最终,京沪高铁的设计单位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多花2.3亿元改道以保护明皇陵。
凤阳县政府很快将问题报至铁路设计部门—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很快做出回应,并先后四次派出专家前往实地勘察。在现场,凤阳县文化专家和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专家进行交流,并初步达成共识:“京沪高铁在凤阳明皇陵的线路将会改道设计。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环境工程设计研究处总工黄盾曾为京沪高铁绕道明皇陵专门写出研究报告。黄盾在文章中指出,根据《安徽省凤阳县明皇陵规划》,京沪高铁原定线路将侵入之前划定的国家文保单位明皇陵保护范围,会造成长期不可逆影响。
京沪高铁徐州至上海段总设计师、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王玉泽总工程师,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公开披露了这组数据。
世界上距离最长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因高达2000亿的造价一直饱受公众质疑。但是,当人们看到王总工程师透露的这组数据时,许多人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这个钱花得值得”的感慨。在笔者看来,京沪高铁避让明皇陵多花2.3亿元一事,最大的意义在于尊重了一个常识——工程建设当让位于文物保护。
这些年,不管是鲁迅故居,还是张冶中故居、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故居,或是蒋介石的行营;不管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管当地市民如何声援,地方文物局如何摇旗呐喊,拆迁的车轮似乎总能轧倒一切。在浮躁的社会建设面前,古文物正在遭遇自“文革”以来最大的破坏。
法治社会中,最悲哀的事不在于法律存有空白,而在于法治精神之不彰。《文物保护法》第18条规定,“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第20条规定,“建设工程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开不可移动文物;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对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然而,当拆迁和建设贡献了主要的GDP,所谓的文物保护就显得很无力。
京沪高铁避让明皇陵,不仅仅体现了对法治精神的遵守,更主要的,它在这样一个“拆迁无敌”的时代里尊重了工程建设当让位于文物保护的价值常识。为了守住我们的传统文化密码,让工程建设作出一些牺牲是应该的。相对于无法完全复原文物古迹的这笔账,我们得到的恐怕会大于京沪高铁多出的2.3亿元。
近些年来,修复遗址的情节经常性地在上演:南京计划耗资7亿建造江宁织造府;武汉市为了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计划投资125.68亿元,重现武昌千年古城;山东济宁花300亿元建史上最大最牛的中华文化城;西安投入十数亿元修复大明宫……
当知道京沪高铁最新消息后,让人欣慰。因为只有原汁原味的东西,才会具有真正的魅力和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