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游玩攻略:不登泰 山非好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相信我不说,大家也知道这是杜甫在《望岳》诗中说过的一句话。
作为“五岳独尊”的泰山,名气实在是太大了。古往今来,无数文豪大家都曾为泰山所动,留下了千古绝唱。
为了一睹泰山的芳容,在一次参加江南笔会的机会,专程途经泰安游览了泰山。
登泰山的路有很多条,东路是从红门起步至玉皇顶石阶6566级,沿途多庙宇、多碑刻、多古木名树和历史传说,是古代皇帝封禅泰山所走过的路,被人称为“登天景区”,也称中路,走完全程需四个小时。既然有最佳的精华观赏路线,当然是首选,从岱庙开始出发,途经岱宗坊、一天门、中天门至南天门,尽管要消耗大量的体力。
岱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庙前的“遥参亭”,是当年皇帝封禅泰山的起始点。当年帝王来泰山举行封禅祭典时,都先要在这里举行简单的参拜仪式,因此明朝之前,称此为“草参亭”。明代加以扩建时,改名为“遥参亭”。虽是一字之易,基虔诚却尽含其中了。
岱庙有着如此的魅力,还决定于它自身的特征。首先,它的围墙便与一般庙宇不同,围墙周1300米,5层基石,上砌大青砖,呈梯形,下宽17.6米,上宽11米,高约10米,共有8座门:正中为正阳门,是岱庙的正门。由正阳门进得岱庙来,迎面是配天门,取孔子说的“德配天地”之意。配天门两侧,东为三灵侯殿,西为太尉,三殿之间以墙相连,构成岱庙中间第一进院落。
过了仁安门,便是雄伟高大的宋天贶,它又叫峻极殿,是这座庙宇的主体。天贶殿面阔9间,643.67米,进深5间,17.18米,通高23.3米。天贶殿坐落在宽敞的白色台基之上,周围石雕栏楹环绕,云形望柱齐列,使天贶殿与四周的环境产生了奇妙的效果。
天贶殿周围施以回廊,形成了一个大院落,在中国的建筑中,廊是起着使空间有联贯、敛气、紧密、严谨而又富于变化的作用,这是世界建筑史上都加以称道的。
岱庙的回廊把一座重檐庑殿的大建筑物紧紧地环抱着,平直与崇高的对比更激起了人们对天贶殿的崇仰。我国古代建筑家深知世上没有绝对大绝对小,大小是从对比中产生的,除了四周低平的回廊外,天贶殿前平台上还修了两个精巧的御碑亭,既突出了天贶殿,又于雄伟中寓含着恬静闲适,因此天贶殿并不是雄伟两个字可以概括得了的。
从天贶诬后门出,有砖石甬道与后寝宫相连。宋真宗封泰山时,因将泰山封为“帝”,帝则应当有“后”,于是便为之配了个夫人“淑明后”。从这一点看来,岱庙与其说是道教神府,还不如说更像皇家宫廷,这种布局进一步透露了封建统治者利用岱庙进行政治活动的功利目的。
最先吸引我们驻足观赏的,是一座刻有“孔子登临处”的古石坊。据《泰山志》记载,“泰山胜迹,孔子称首”。
相传,孔老圣人曾从此处登临泰山。石坊上面,就是依山傍水景致怡人的古建筑红门宫。在大藏岭朱红色的岩壁上,刻有“丹壁悬崖”四个大字。这红门就是因此处有两块类似门状的红色岩石而得名。据传,这片红似火灿若霞的红色山崖,是当年天帝赐予宋真宗天书上的朱砂红字而染成的。
我们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小道走下山谷,到达有名的经石峪。在这片巨大的石坪上,用隶书镌刻着一部《金刚经》全文。这幅巨型的刻石,共达2500多字,经过多年的风雨剥蚀,现尚存1043字。字体尺半见方,书法苍劲有力,一向被书法家们称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经石峪刻石,是泰山珍贵的遗存文物之一。返回原路,我们一鼓作气穿过枝叶如盖的“柏洞”,跨越山势险峻的“壶天阁”,直奔中天门。
中天门又叫二天门,是东西两条登山路线的会合点。因这一带土质赤黄,又称为黄砚岭。中天门茶庄、旅馆、饭铺林立,栉比鳞次,历来是攀登泰山的中转驿站,尤其是早起观日出的游客,大多在此进餐小憩,或住上一夜,以养精蓄锐。
踱过云步桥,便是五松亭。植于此处的“五大夫松”,系秦始皇所封。这五大夫松,并非一般人所误认为的是五棵松树。据《史记》载,秦始皇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登泰至此时,遇雨避于树下,因大树遮雨护驾有功,被封以“五大夫”爵位。五大夫系秦朝第九级官爵。原树已在明万历年间被山洪冲走,现有的三株,是清代补栽的,但仍称之为“秦松”。
继续前行,前面就是泰山有名的十八盘了。大约25亿年前,在一次被地质学家称作“泰山运动”的造山运动中,古泰山第一次从一片汪洋中崛起,以后几度沧桑,泰山升起又沉没,沉没又升起,终于在3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中,泰山最后形成了今天的模样。古老的造山运动造就了泰山南麓阶梯式上升的三个断裂带,最上一层从云步桥断裂带到极顶,海拔陡然上升400多米,使得这一层地带与四周群峰产生强烈对比,犹如宝塔之刹,形成了“东天一柱”的气势。
拾阶而上,山辉川媚,松壑云深。整块整块的巨石磊垒而上,伟岸险峻,坦坦荡荡,许多奇花异草、松柏杨柳从石壁间夺路而出,与之争峰。人行山中,景不胜收;石刻连连,目不暇接;山风吹拂,如醉如酥,游人便全然陶醉于这幽林峻山之中了。
路旁和石刻,不仅书法绝伦,也道出了泰山的历史渊源。有帝王对泰山虔诚的膜拜,每逢登基大典,皇帝便东巡泰山,祭山祀天,行封禅之礼。“不欲多人”,还要将车轮包上蒲草,以保神山清洁;有文人墨客对泰山由衷的礼赞,“景胜山雄”“五岳独尊”,登高必赋诗,他们朝山览圣,赋诗留言,摩崖刻石,给泰山留下了众多的古祠寺庙。
从泰山脚下的岱庙到玉皇极顶约20华里的路程,名题石刻竟多达2500余处,上溯到周朝的孔子,汉朝的司马迁,唐朝的李白、杜甫,以及宋元明清、民国、当代的文人学者,都在这里留下了千古绝唱和美妙传奇。游人足迹所至,随处可见。这些题刻,文词优美,书体高雅,不仅为泰山锦上添花,而且为游人增添了无限情趣。游览泰山,你仿佛是在历史长河中徜徉,在文化时空中跨越。凌空远眺,巍巍泰山雄峙于天下,峰峦千重,幽谷万仞,林海苍茫,云雾飘渺,确有拔地通天之势和擎天捧日之威。
十八盘,是整个登山路中最为艰难的地段,素有“天门云梯”之称。路两边石壁上古人的题刻随处可见:“努力登高”、“首出万山”、“共攀青云梯”……似乎向人们预示着,登山犹如干任何事业,只有义无反顾地向上,才能战胜险阻,才能到达最高的境界!
抬起头来向上望去,十八盘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让人胆怯。新砌的石级窄窄的,搁不下整脚。怪不得东汉的应劭,在《泰山封禅仪记》里,这样形容:“仰视天门窔辽,如从穴中视天,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絙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磨胸捏石扪天之难也。” 盘道上下共1594级台阶,看着摩肩接踵的登山游客,《泰山封禅仪记》里记载的果然无半点瞎话。
一路走过,不时回头向远眺,居高临下的看风景,巍峨、雄奇、沉浑、峻秀,令人心旷神怡。但见山峦绵延起伏,云雾袅袅,如烟如纱。逆光下的泰山更是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眩霓的阳光,令人如痴如醉。
登山之苦自不必说,我们现在已置身“天界”了,在这里领略到了“登天山而小天下”的豪迈。
南天门也叫三天门,为岱顶关阙。门楼巍峨,上书“摩空阁”,两厢楹联为“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障奇观”。回首下望,群峰竟秀,松涛奔涌,云飞雾卷,气象万千。走过宽阔平坦楼阁毗连的天街,就是岱顶最主要的建筑群——碧霞祠。这组金碧辉煌的高山建筑,突兀在云霞之中,屹立在岱顶之上。碧霞宫始建于宋代大中祥符年间,布局严谨,精巧玲珑,重檐铁瓦,别具一格。正殿内供奉的碧霞元君,为镀金铜像,身着凤冠霞披,神态端庄安详。在碧霞祠东北方不远处,就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大观峰。
这里的石刻琳琅满目,历代皆有巨制。唐摩崖碑,镌刻着唐玄宗的《纪泰山铭》,碑文典雅,御笔遒劲。还有唐高宗的《封东岳朝觐颂》,也是泰山极其宝贵的历史文物。清摩崖碑,上首刻有康熙所书的“云峰”两个大字,字迹工整,峻秀挺拔。下为乾隆的五言诗两首,行文流畅,笔势潇洒。大观峰上,布满了历朝各代帝王将相,名流雅士的佳作题刻,真草隶篆,异彩纷呈,墨宝荟萃,洋洋大观,犹如一个庞大的书法艺术长廊,千秋胜迹,万代瞻仰。
苍古班驳、穿越时空而各具神韵动律的泰山石刻,散发着历史的芳香,闪耀着人文的灵光。读泰山石刻,如同在触摸一个民族古老而鲜活的脉搏,沐浴着一种“天地同攸”的理想光辉。
我们拼力登上了泰山极顶~天柱峰,即玉皇顶。天柱峰的制高点称为巅石,也叫绝顶石。泰山主峰海拔1545米,刻在玉皇祠内的极顶碑上。在岱顶,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古登封台”石碑,这就是历代帝王登高封禅之所在。
顶峰极致,居高临下的看世界,美轮美奂的泰山,令人心旷神怡,思绪会不自觉的云游。辽阔的天空下,一望无际。玉皇庙香烟缭绕,游人不断,进香的、许愿的、问仕途的、算人生的。既然有缘来到这里,索性我也虔诚了一把,上香祈福,祝愿天下所有的好心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