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网,www.huochepw100.com
游记攻略

清心觅智游天台

2017-07-27 16:22:21 火车网

清心觅智游天台

张春耘

论名气,在浙江,天台山似乎比不上以“天下奇秀”而著称的雁荡山,可是天台山却是深深的先吸引了我。这倒不是因为我住在宁波离天台稍近,也不是因为妻子不久将有去雁荡山的安排的原因,而是天台确有许多断断续续的文字向往早已刻印在我心中。“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这是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所写,虽然他此时是以赤城与天台来反衬描写他心目的仙境幻地天姥山的,但是天台能如此,不也正说明了它的不寻常吗何况李白还写了“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来表达过他对天台的向往呢而东晋辞赋大家孙绰也因一篇《游天台山赋》而被人赞为“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这竟便是“掷地有声”成语的由来,这成就了孙绰,当然也使得天台而一赋名天下。在中国第一旅行家的《徐霞客游记》中,《游天台山记》赫然列于首篇,这对于钟爱旅游的我也不能不说又是一个情节。此外,作为天台宗祖庭的国清寺的名称“国清”也是吸引我的两个字——“国清”看似平淡,其实蕴涵了对社会的极高又极浓的理想主义色彩的,并且其开创者又是名为智者大师的智顗和尚,而“智”字自然是对自名为“耘智”的我更有不可阻挡的魅力了。于是,2004年的国庆节期间,我与妻将外出目的地选择了天台。04年10月3日一早坐上自宁波出发的客车,经过2个多小时,我们到达了天台。天台县城不大,但是别有一种小山城的幽雅与别致。(一)云蒸霞蔚赤城山“赤城霞起以建标”,在天台我们首先来到了赤城山。赤城山山不高,但是特色独具,形如雉堞,颜色赤赭,在天台四面青山中独树一帜,犹如众多绿叶扶持的红花,因此历来被看作是天台山的南门与标志。在山下仰望此山,山上的赤赭色崖石就象栖居在山里的片片彩霞。只是今天天气虽然很晴朗,云相对少了一些,与云蒸霞蔚的感觉似乎少了一点,但是我还是觉得特别的喜欢。因为我的名字里有“耘”,妻子的名字里有“慰”,“云蒸霞蔚”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一个特殊的词组。赤城山东南面向阳和熙,层层分布多很多的岩洞,而有关的建筑也因此随下岩、中岩、上岩层层而上,沿中间山道左右展开。紫云洞位于山的下部,如今是浙东著名的尼姑庵——人们依洞结屋,形成了一个风格独特的寺院。洞内供奉阿弥陀佛和地藏菩萨,洞外岩唇滴水常年不绝,象高悬的珠帘护持着佛门净地。右上方小洞为卧佛岩,供奉着一尊卧佛,是著名敦煌高僧昙猷曾经坐禅的地方。从紫云洞上行就到了济公院,古时为香云洞、瑞霞洞。天台是济公的故里,瑞霞洞是济公少年读书的地方。济公院依山就势,由八盖阁、袈裟门、只履门、葫芦斋等组成,分别象征了济公的破僧帽、破袈裟、破鞋、酒葫芦等,以游廊相接,构思新颖,妙趣横生,是由天台籍建筑学家、中科院院士齐康教授设计的,曾获全国优秀建筑奖。"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看着济公院的建筑,想起济公的形象,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我的生活也有些邋遢的,不拘小节,不重仪表,这已经让妻子说过不知道多少次了。看着济公,我不禁仿佛遇到了知己!哈哈,济公你如果能在我妻子面前给我多美言几句,让她平时少批评我几句就好了。济公东院原是白云洞,现为济公殿,供奉的是眉清目秀的济公原形李修元,也供奉着一尊尊不同神情与姿势的济公像。济公善诗文,好酒肉,不畏强权,乐于助人,扶危济困,济世救人,好打不平,不为当时僧俗所纳,辗转流离,出家于国清寺,后到杭州灵隐寺,转净慈寺,圆寂于虎跑寺,被人们称为“颠僧”,但的确又是禅宗的得道高僧,被人尊为“济公活佛”,。站在与悟空洞相依而建的悟月楼上,我不禁陷入深思:“不与众山同一色,敢于平地拔千寻”,这形容的是赤城山;“不谈禅不诵经不守斋规专管世间不平事,无挂碍无恐怖无边法力要救天涯无辜人”,这说的是济公。济公此只所以这样独立特行,疯疯癫癫,我想那一方面是他超然的智慧与当时社会现实矛盾的结果,但同时也一定是得到了赤城山的启示。继续拾阶而上就到了道教天下第六洞天——玉京洞,曾是三国时葛玄、西晋葛洪、魏夫人等高僧炼丹之处。看到文昌阁内有一女道人正为一个年轻女子预测人生,占卜未来,我与妻急急走开,以免引言烧身。对于此,说实在的,我是从来不相信的,但是如果能从心理咨询的角度能够指点迷津,那另当别论。我慌不择路,到了右侧的尽头一小水库,不知道这里是否就是传说中的金钱池,是否就是断尾螺狮与烙焦鱼栖息所在但因小路已尽我来不及思考,我只能原路返回。从玉京洞溯左岭而上就到餐霞洞,据说这里每当清晨霞起的时候,阵阵云霞都飘进这个岩洞,好象被吞吃了一般。因为已是中午,而且今天云霞缺乏,我与妻自然就无从体会了。在餐霞洞前有一“秋霜比洁”的题字,据说是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为一与夫情深义厚、守墓守节数十年的齐姓才女所提。云来云去,我想在餐食青春与岁月中,对于此女子更多的也许是因为有云霞的陪伴。一鼓作气,我与妻终于登上了赤城山之颠。梁妃塔就象亭亭玉立的女子在此已经恭候多时了。梁妃塔是南朝大梁昭明太子的王子岳阳王为自己妃子所修,而不是佛塔,这多少让我有点失望,但是有爱的表达能如此长久存在,也许更是一件值得羡慕的事情。想于此,我不禁更紧密的牵握住了妻子的手。站在塔下,阵阵清风,不仅吹去了登山之劳,也更令人心旷神怡,极目远眺,整个天台县城的山川溪路都尽收眼底:楼宇林立,车辆如梭,青山环拱,碧水穿城,不禁令人赞叹——好一个山水古城天台。(二)深思觅智国清寺离开赤城山,我们就直奔天台城市东北方的国清寺。如果说来之前,国清寺吸引我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它的名字“国清“二字;那么,来之后,吸引我的就已经转变为寺庙的建筑、历史和故事以及对于其隐含于其中智慧的探究与觉悟了。过木鱼山、磬山,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祥云峰上高耸入云黄褐色的隋塔。隋塔因建于隋朝而名,是晋王杨广——即后来的隋炀帝,为报答智者大师给他授菩萨戒的师恩而命名的纪念塔,又名报恩塔。隋塔六面九级,虽经千年沧桑现仅存砖砌的塔身,但依然不偏不倚,高耸挺拔而显得更加古朴庄重。对于此塔没有其塔顶而远在塔头寺的传说,我想应该是后人对隋炀帝“半拉子工程”的缺憾的间接弥补,但我认为这更重要的是昭示了当时“此寺未最后成,国不清”的史实。说实在的,当我在这里知道国清寺是隋炀帝根据智者大师的遗愿与构思而命人建成的时候,多少心里觉得颇不可思议。因为隋炀帝虽然造就了需“腰缠十万贯骑鹤而下”的扬州以及可与万里长城相提并论的千里大运河,但在我心目中实在不是一个什么以慈悲为怀的仁君。他建寺的动机——我想更多的是他为自己历史留名私心所致,当然也许是暴政淫奢的他在当时国乱民怨、起义不断、自己统治地位岌岌可危的情况下,而寄希望于定光禅师对智者大师所说过的“寺若成,国必清”预言而临时抱佛脚的行为。但此塔没有塔头,其实就是寺没有最后成,国也必不清的,因此隋朝昙花一现而亡于李唐也是无法阻挡的了。其实一寺成或不成与国清或国不清从佛法上来说也是没有什么因果关系的,关键的是:心不清,官不清,君不清,即使寺成又怎么可以国清呢我想把“寺若成,国必清”的本义理解“寺庙如果想得以建成,必须等到国家清平之时“也许更符合逻辑。在隋塔下方,一字型排列着为纪念过去七佛而建的七座宝塔-----七佛塔,象是七位迎客僧在此各位宾客的到来。这不禁让我想起宁波的七塔,不知道七塔是否也是为了纪念过去七佛七佛塔后面是国内唯一的一行禅师塔。一行原名张遂,其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创制出了黄道游仪和水运浑象,修订了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历法《大衍历》,并在世界上首次子午线实测,而且原来也是中国佛教密宗之祖。在此能邂逅碰到同为姓张的历史名人,我也颇感自豪,原来他与国清寺也有渊源。过七佛塔进国清寺必经一亭一桥。亭名“寒拾亭”,桥名“丰干桥”。这是为纪念唐代国清寺内寒山、拾得和丰干三位高僧而命名的,他们三人我在不久前去明岩古寺就有所了解了。寒拾亭,飞檐翘角,石砌门窗,亭的前后有“五峰胜境”和“万松深处”的匾额。 寒山和拾得,在我国民间称“和合二仙”,是相亲相爱、情深义重的象征。对于寒山、拾得、丰干,首先我觉得他们三个真的是幸福,不仅生前是互为知己,而且如今也通过史迹近在咫尺,相呼相应。其次,我也觉得他们也真的都是智慧之人,寒山不仅开创了白话诗的先驱,而且还因为自己的佛修成就了得以让唐代诗人张继名垂青史“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姑苏城外寒山寺;而他与拾得”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只是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让他不要理他你且看他!“的对话更是对人在日常生活笑出无尽的烦恼与不快。同时我也觉得他们真的过得开心而有趣,否则今天也就不会有“丰干饶舌”这个成语。丰干桥南面有一个照壁,上面写着“教观总持“大字,书法遒劲。虽然不知道一下子不知道其中的意思,但是我能从”总持“二字中感觉题字者对国清寺至上的推崇与评判,通俗的讲也许就是“修佛总部”。虽然,后来我知道方丈的解释不是这个意思,但我仍觉得它就是这个含义,因为作为一个学习的国清寺必然是谦虚的。过桥,在两溪涧的交汇是“一行到此水西流”的一行纪念碑。传说,一行在编撰《大衍历》时遇到天文上的难题,不远千里带国清寺拜师学算,以至于感天动地,连涧水为之西流。其实西流一定是因为两涧当时水量不同造成水位不同而造成的,但是我觉得这首先体现了一种官方向民间学习的不平常,也许当时一行在社会上真的被认为是“不耻下问”;其次,这也说明了作为智者所在的国清寺确实是藏有智慧高人,连皇家院士也来讨教,寺庙自然要引以为豪了,试问能为一代大师一行提供咨询帮助天下有几个地方呢其实放于今天,很多人,也许包括我自己,真的作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谦虚好学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比涧水西流容易做到。桥下来正对的不是国清寺的大门,而又是一个照壁——隋代古刹,其中的“隋”字为少了“工”字古体,让现代的人会认为是错字。但是我觉得赵朴初先生其中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说此寺源于隋朝,但是千年沧桑,物是人非,几经兴费,现在的寺庙上已经并不是完全严格意义的隋代古刹;或者两照壁与桥本身就是两横一竖,就已经存在了,不必要再写了。但真正的原因也许只有当事者清楚,我的推测也只能我的猜想。向东转过“隋代古刹”照壁就是面东而开的山门,与一般寺院朝南开不同,这其中隐含了结合水向、地形、风水等因素的考虑。山门门楣上是“国清讲寺”四个金色大字,两侧挂一副楹联:“古刹著域中创六代盛三唐宗风远播;名山传海外倚五峰临两涧胜迹长新”, 史景上下对仗,是国清寺的生动写照与概括。五峰双澜拥梵宫,国清寺北倚八桂峰,南望祥云峰,东首灵禽峰,西侧灵芝峰,西北映霞峰;东西两涧,形成护寺河,可谓山环水抱,实乃藏风聚气佳所,风水宝地。国清寺全寺总占地面积7万多平方米,内有殿堂楼阁等建筑三十余座,依山就势以六条纵轴为主排列。主轴线上依次为弥勒佛殿、雨花殿、大雄宝殿、 药师殿、观音殿5殿。西面轴线主要为佛事活动区,其中西一轴线包括安养堂、三圣殿、止观堂(文物室)、妙法堂(楼上为藏经阁)、中韩堂等;西二轴线包括伽兰殿、罗汉堂、玉佛阁等。东面轴线为生活区,其中东一轴线包括古延寿堂、聚贤堂(僧众餐厅)、方丈楼、迎塔楼、智祖院等;东二轴线包括大厨堂、大彻堂和修竹轩、吉祥楼等;东三轴线是一个“卐”字楼与称为茶寮的别致的茶楼。整个寺院布局严谨对称,蔚为壮观。走进山门,我与妻就开始了两人的寺内之旅。沿着竹径拾级而上,首先到达的是弥勒殿。弥勒菩萨肥头大耳,善眉乐目,袒胸露乳,大肚滚圆,一手布袋,一手念珠,满面笑容,让人自然心中欢喜。“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这副对联在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我对于其的理解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度量——待人处事,要包容大度。这个道理人尽皆知,可是知易行难,现实中很多人眼睛都容不下一粒沙,睚眦必报,以至于伤人害己;一个是生活的态度态度,任何一个人只有微笑着面对生活,生活中才会充满微笑。弥勒菩萨的两侧是凶神恶煞一般的金刚——哼哈二将,弥勒菩萨像后面是寺庙的护法神——威武勇猛的韦驮菩萨,他们三个与笑容可掬的弥勒菩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佛门的意思是:弥勒“示欢喜相”,正面向善;金刚“示愤怒”,则是让人惶恐,诸恶莫作,相反而成。但是我觉得他们在一起更象是启示我:在生活中,笑不是一味软弱,也许对于所谓恶最恰当的处理方式就是先礼后兵。出了弥勒殿,在法物流通处,我给妻子买了一副普通的手镯,古香古色,看起来似乎有些年头,以至于后来很多人以为那是我妈送个儿媳妇的旧物。里面书很多,但是我没有多看,尤其是看相占卜、测字算命的不要也无须去看,因为此处不着于文字的学问也许更多。而经书、佛像和香烛等法物等不买,是因为我一直认为佛法本来就是不着一物的,而佛心更是如此。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听法鼓,激励志,警迷心,看过两侧的钟鼓楼,我与妻就走入了雨花殿。雨花殿其实就是供奉四大天王的天王殿,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这里曾多次设坛祈祷,天降法雨,为人间消灾去难。四大天的名字我是老记不住的,但是我知道他们南东北西四个因为手中所持的器物的联系——宝剑有锋(风)、琵琶弹拨(调)、宝伞之用(雨)、无鳞龙蜃(顺)而拥有了执掌人间“风调雨顺”之权。穿过雨花殿是全寺的最重要建筑——大雄宝殿,殿前院落开阔,古树参天,四株数百年的古樟古柏对称排列,青铜宝鼎香火萦绕。跨过高高的门槛轻脚入殿。佛祖释迦牟尼端坐于高台莲花座之上,为重13吨明代青铜铸成的国宝级珍品。如来佛安详端庄,庄严可亲,手结定印,正坐禅入定,头陀第一、拥有拈花微笑典故的迦叶和多闻第一、如是我闻四字的创造者阿难两大弟子近旁侍立。在释迦牟尼主像前还有一尊小立像,左手作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以让前来拜佛的人满足愿望,心安无惧。面对佛祖,面对身边络绎不绝磕头礼拜的香客,我总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唯有默默相视:如来佛,你是人,不是神!如来佛,你是佛,不是人!如来佛,你是超人,你不是凡人!对于佛教,我也看过一些书,总想从中得到一些,可是似乎总有距离,若即若离,不能纳于心,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是对于历史的悉达多,我真的是很尊重与佩服。作为一个王子,如果不是成佛,那么王子也就是王子了——与庶民无异的王子了!从王子到思想家,从物质的享受者到精神的创造者,从点点感悟到一教宗祖,悉达多真的是不容易!十九岁出走,5年流浪访学,6年头陀苦行,传经49年,说法化度弟子上千,可谓一生思索,一生奔波!三十而立,我不知道孔子是什么年龄成为大师的,但成为圣人肯定已经是数百年以后的事情,这是清楚的!可,悉达多三十就成佛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思想影响上悉达多是超越孔子的,所以儒学是学,而佛学是教。想想自己,开始奔四的年龄了但却至今仍懵懵懂懂,难得糊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第一阶段都无正果,就不要说后面的阶段了;文章都尚且少人赏,著书立说更不要谈了!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和三法印,我都不知道是约束还是促进平常人应有平常心,但作为一个平常人,我却常怀不平常心,不知道这是我的幸运还是不幸佛是觉悟者,觉悟者是自觉,所以我不需要问佛了,佛不会回答我,而我回答不了自己。看着携手的妻子,我想祈祷平安许下心愿是容易的,但是要与佛思想对话,那就难了!佛无言,我也只能沉默。大雄宝殿供奉的除了释迦牟尼佛和他的两大弟子外,还有三个菩萨和十八罗汉:观音菩萨在如来佛的背面;左右肋持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分列殿后的左右两侧;而十八罗汉则排座大殿两测。由于专业分工与定位的原因,有善财与龙女的观音菩萨相对更受香客游人欢迎,而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则相对冷落。对于此,我想这就是信佛与学佛的区别,就我而言,我更喜欢在文殊菩萨前多呆一会。四大金刚我尚且分不清楚,十八罗汉我更稀里糊涂了,虽然他们都各具特色,各有表征,我也看过多次他们的介绍,但是我还是真的不能辨别认识好他们诸位,做到对座入号。“佛在上,您在边;佛一个,您十八;得道多助,常往人间”——对于他们,我只能说走马观花地看过了,传说济公就是其中的第十七尊降龙罗汉。在大雄宝殿东侧我们看到了我国现存的三大之一的古梅。据传此梅为隋代国清寺开山祖师灌顶大师手载。隋梅高踞墙头,古干虬枝,老似龙爪,但仍枝繁叶茂,可谓枯木逢春的明证。寺庙已经几经劫难,但梅却无恙,确实奇迹。千年的树龄已经神奇,可是此梅更有通灵性与庙运相通的传说。看到许多游人在争先恐后的和这千年老梅合影,我不禁感慨:身相近,怎如心相通作为国清寺一个生生相息的见证者,我如果能与之对话就好了;作为长者,它如果能讲话也好了——我喜欢听语重心长的话。药师殿位于大雄宝殿的后上方,内为药师佛与日月光两位菩萨组成的东方三圣。药师佛作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其实不是开药看病的佛,可是一般的民众往往是望文生义,看住药师佛的”药”字,就把药师佛当作医治百病的佛了。国清寺不仅是佛教八宗之首的天台宗的祖庭,而且也是日本、韩国天台宗和相关宗派的祖庭。药师殿东侧是日本天台宗建设的中日祖师碑亭。亭额上书“法乳千秋”四个大字。亭内竖着三块石碑:中间是 “天台智者大师赞仰颂碑”;左为“天台行满座主赠别最澄大师石碑”;右为“日本最澄大师天台得法灵迹碑”。碑亭是日本天台宗为报答祖庭的恩德,彰显天台总祖师而于八十年代建立的,由此可见国清寺和天台宗的地位与国际影响力。我想当年最澄也许就象唐朝玄奘去印度取经一样来天台取经的吧,不过一个是陆路、一个为海路的不同而已。沿着祖师碑亭后的石级在往上走就到了祖师院,供奉着天台宗的开宗鼻祖智者大师的坐像。塑像为坐禅入定状,青铜铸成,外贴真金。因为来此主要因“智”而来,吸引力也主要在于对智的向往,面对着智者大师的雕像,我不禁深深进入一种深沉,感觉有很多质疑需要询问,有很多认识需要理解,也有很多感觉需要确认,虽然无法说出,但是我需要在沉默中思虑明白。层层递进,佛佛相关,其实在国清寺的游览过程中,我就一直思考一个问题,智者大师为什么被称为智者到底智慧在哪里又是如何能智慧加身呢是因为他的思想,还是因为什么因为说实在的对于智者大师,虽然知道他是大师,知道他被称为“东土小释迦”,但是我以前是不曾体会到他的智慧所在的。就象是我对于佛祖如来,我最早的认识就是他的法力无边——因为即使悟空达到数次十万八千里的跳跃也不能逃出他的手掌,后来我明白这是佛祖对时空超越后的自然,因为只有没有了时空,才能控制时空。悟空是不能有距离的,因为只要有距离,也只是远近的问题,不是真正的悟空,既然法力无边了,自然也智慧无边了。而今天:智者大师,我来到了你的面前,我想知道答案,明白你的智慧,只有如此,你才是不仅是我知道中的大师,也是真正心目中的大师。闻名不如见面,见面最好思辩。智者大师,你愿意回答我吗我想至少你愿意洞察我一下我在你面前的思想。智者大师,你之所以成为智者,我想不是因慧而智:虽然你曾在苏州跟慧思学法,慧思“昔日灵山,同听法华”的感叹让你多少神化,但人都是转世的,而且转世确定的是前世,但不是今世与后世,此言不足信。智者大师,你之所以成为智者,我想也不是因帝而智:虽然你曾为陈后主皇太子与隋炀帝受菩萨戒,尤其是你给了隋炀帝在太子时候加持“总观”因此得到回赠以“智者大师”称号,也许这点多少有关,但毕竟国师历代皆有,而且所谓帝王与平民众生之度应当一样,没有什么区别,此光不足用。智者大师,你之所以成为智者,我想也不是因寺而智:虽然你“寺若成,国必清”让后世当政者为求所谓“国清”而寺得以成,而且历代修寺不止,但历史长河中毕竟国不清的时间要远超过国清的时间。智者大师,你之所以成为智者,虽然我不曾读过《妙法莲花经》,更不要说你著述的天台三大部和五小部的经典精要;不能理解你五时八教的判教学说;不懂得你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修持方法;不明白你“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一念三千”的教理,毕竟我身在佛外,但是我想关键是在于你对当时佛教思想的梳理,对于修持方法的创新创立,你通过思想体系影响了后人与国内外。简而言之:你在当时纷杂的佛教中,没有陷入茫茫书海,你“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你博览经书、理读出了一个天台法华宗。也可以这么说:你是一个当时中国最“会念外来的经”的和尚。由“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到我意识到智者大师就是一位最“会念外来经的和尚”,我觉得在智者大师面前我豁然明白了智慧的真谛:首先什么是智慧千秋不争一时,真正的大智慧不是一时的聪明,而是思想永恒的作用与影响;其次,成就智慧的思路比智慧的思想同样甚至更具有智慧。“鸳鸯绣取凭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如果说是汗牛充栋的藏经阁或楼是绣取好的鸳鸯,那么智者大师对经书体系的批判、整理所提出的修持方法就是金针。智者大师之所以是智者是因为他对前者的“一念三千”,更是对后者的“一心三观”与“性具实相”的“止观”。我望文生义,我想智者不怪,佛自理解。佛龛后壁是寓意“定光天台频招手,智者金陵暗点头”的天台山浮雕。殿堂四壁则也都是反映智者大师的事迹与影响的雕像。我想智者大师会不会也曾在我来之前向我招手呢也许有,也许没有,但是我的长时间以来隐隐的向往来此,对于智慧的渴望也许就是他莫名的招手!但是我想:我也可以用我的暗点头来回答智者大师的眼光,虽然我现在还不知道我已经领悟到了多少,还能领悟多少,也不知道大师还可以让我领悟多少。一切也许不用语言更能说明一种状态,这也许就是“妙不可言”,我的糊涂也许就是我的明白。站在纪念堂俯瞰寺院东区是僧众的生活区。虽然我知道那里的氛围也许会给我更深的体味与体验,但既然是清静之地,我自然也就不便打扰了。观音殿是中轴线的最后一座佛殿。不知道是否与天台宗的“一念三千”有关,殿中供奉的主尊是千手千眼观音,后壁浮雕则是观音的三十二化身。对于此,我想这从智慧启示的角度来说,也许就是:菩萨都需要多做多看多变以应对不同层次与环境的众生的要求,我们普通凡人自然也需要以千倍的努力与千倍的仔细才能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才好。观音殿西首的中韩祖师纪念堂是九五年新建的,里面供奉的是智者大师、韩国天台宗的开宗大师高丽义天大觉国师与当代重兴韩国天台宗的中兴祖上月圆觉大师。沿纪念堂石级而下是日本日莲宗建的妙法莲华经幢,上面的“知恩报恩”四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我想起了历史上中日之间的数次战争。大雄宝殿西首是妙法堂,楼上是藏经阁,我想对于尘俗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和颜如玉”,而对于佛中之人也许就是“藏经阁中有妙法”吧!妙法堂下是法师的讲堂,我真的很想有机会能听听法师的讲课,得到一些真言的启示与教育,可是现在里面空无一人,也许这又是“妙不可言”。妙法堂前的院落里有两棵挠痒树,如今已是树干伤痕累累,皮尽干枯,都是因痒而招。我想:痒是妙的,但也许也是一种烦扰,树且如此,人如受烦扰太多也是会伤身的。妙法堂西侧的小门之外是静观堂,也为习佛之地;东侧小院是三贤院:殿内供奉的是国清寺的三位高僧:丰干、寒山与拾得的雕像,据传他们是文殊、普贤、弥陀的转世,在天台有他们很多传说。对于他们我想:也许是因为与修持的不拘小节而让佛更加平易近人。三贤院内有三泉,这也许就是一心三观吧。妙法堂前面是止观堂,止观是天台宗最根本的修持方法。我对于止观不是很懂,于是我只有叹为观止了。止观堂前是三圣殿,供奉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以及他的左肋持观世音菩萨和右肋持大势至菩萨,也就是“西方三圣”。对于他们我想是对于未来的极乐渴望,因此我也就不要多看了。在三圣殿西侧是91年重新修建的仅次于大雄宝殿的罗汉堂。里面是五百尊罗汉像。在罗汉堂,许多人喜欢数罗汉,以测自己的命相,但是我从来没有尝试过,虽然我从内心里很想寻找一个罗汉作为自己的转世寄托。在罗汉堂北面的玉佛阁里,虽然我没有看到玉佛,但是楼下的文物室让我看到许多国清寺的历史文物,印象比较深的是贝叶经。罗汉堂南面是伽蓝殿,与众不同国清寺伽蓝殿里端坐中的是一位道士,但我想这奇怪,因为这关键是天台山神仙的地方组合而已。王乔作为山神,是独立的也是公用的。从伽蓝殿东南角门就到了鱼乐池,也就是国清寺的放生池。放生池呈椭圆型,四周花木伏疏,池西竖有“鱼乐国”石碑,是董其昌的手迹;对岸池东耸立着清代的乾隆御碑。“鱼乐国”石碑后面高台上是“清心亭”,亭依栏设椅,内置石桌石凳,供人歇息观景。亭内有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僧,在默看龟浮鱼戏,他怡然自得,恍若一切游人与己无关,让我印象颇深。看字看僧看鱼,我不禁想起了庄子与惠子之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和“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的对话。人人都想快乐,佛也勾勒出了一个极乐世界,但乐与不乐也许关键在于知不知乐而知不知乐,也许关键在于“清心”二字。清心可乐,我不禁又记起可任意开始的“也可清心”四字——“清心也可,可清心也,心也可清”。清心之地让心清,国清也许首要的是要清世间人心。从国清寺出来,已经下午了快5点了,再游一个景点已经不可能了。于是我们就在天台市区内找了一个宾馆住了下来。晚上在天台市里,我又欣赏了夜色中的济公故里,其实这里也许被称作一处颇有特色颇具古韵的现代商区更合适。(三)石梁飞瀑赏奇观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便在天台汽车站坐上了直奔石梁飞瀑的中巴。一路青山回转,绿水波折,弯弯曲曲,这让我在一个小时后到达景区的时候,已经没有了方向感,有如喝了太多我最早了解石梁的载体——石梁啤酒。买票入内,首先到达的是中方广寺(上方广寺已经荡然无存了)。佛殿与僧寮依山而建,殿前为昙华亭,为南宋天台籍宰相贾似道初建。对于贾似道我不是很了解,但是感觉其决非是个留芳千古的人,而且其名字我不是很喜欢,因为不论是“假道”还是“似道”,都很有虚伪的成分,回来后百度其资料也果不其然,确实是个难以让地方后人引为为豪的人物。传说,亭子落成后,寺僧在供茶时,茶杯中出现异花倏然而逝,于是命名为“昙华亭”。但是我觉得这里之所以叫昙华,与传说西域高僧昙猷在这里见到五百罗汉似乎更有牵连。“风声、水声、虫声、梵呗声,总合三百六十击钟鼓声,无声不寂;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色雾色,更兼四万八千峰峦色,有色皆空”, 亭上的对联很是让人玩味,可谓妙在“声色之间”。 昙华亭居高临下石梁瀑布,是个适合品茗观瀑的佳地,但是游人蜂拥,我们所能作的也只能如雷贯耳、久闻大鸣、粗看一下了。过瞻风桥,过“大观”在一片竹林下,经过在这里我买了两根藤杖,其中一根为长“r”状,根缠枝绕,凸凹有致,这让我一路上被受其他很多游人的关注,因为它不仅手感好,而且实在很有骨感美,手握此杖让我颇有江湖奇侠怪士之感。绕过“神龙摆尾”,曲折而下,走下来旁边山谷就是下方广寺了。下方广寺以五百罗汉道场而著称,据传是五百罗汉应真显化的地方,而且与《西域记》记载的“佛言震旦天台山方广圣寺,五百罗汉居焉”相合。修葺一新的寺庙由山门、大雄宝殿、五百罗汉殿、会佛堂、地藏殿、佇真堂、左右厢房等建筑组成,五百罗汉堂内供奉五百罗汉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既然是罗汉的道场,因此在这里罗汉是一定要看看的,虽然我看罗汉经常是因为眼花缭乱而不能真正的见多(罗汉)识广(胜广寺),但是我想作为罗汉他所看到的人不论如何都要比我所见到的罗汉多,彼此来说:熟视无睹的应当是他们而不是我。“沧海平翻龙背上,银河倒泻雀桥东”,出了下方广寺,来到仙筏桥前,被誉为天台山眉目的石梁飞瀑就可以正面直视、尽收眼底了。两崖峭壁对峙,石梁横亘其间,经过一波三折后的溪涧穿梁而出,从三、四十米高的峭壁上直泻碧泓潭,飞珠四溅,山雾迷漫,阳光斜照,虹霓时现,光色斑谰,山水相间,石瀑相联,着实让人称奇赞叹。对于这座天然石梁桥,历代游人墨客极力描绘:有说“梁如卧虹,是凸端垂,苔藓满缀,斑似龙纹”;有说“形如卧牛”;有说“形如大鱼鲤,屈身巅尾”,有说“似大鹅之颈,自北伸颈向南啄食”;也有说是“两龙接舌”。 相对而言,我觉得“大鹅之颈”还有点形似,而其他则多难以让人心领神会了。我看其实石梁更似“龟首出山”,如果你能把左侧光滑石面部分右上角斑驳之处看出眼睛来,那真是惟妙惟肖了;当然,如果弃视光滑部分,如“大象伸鼻”也是很象的。看着这闻名遐迩的石梁,我想在没有桥的时代,在溪水激流的季节,这里一定是一个界限或者是石梁形成了一个到达彼岸的天堑之捷径险道,所以才有了这一边是人间,一边是仙境的想象,也才有了罗汉道场隐匿此处的传说。此石梁的形成虽然我从主观上愿意认为其是水冲石穿,与水有关,但我的理性又在告诉我这绝对不是郁达夫所说的简单直冲的结果:因为这里的水如果够大,则可以上覆盖下渗漏的解决水流,冲不这么大,而且上游还有很大的曲折与涡流的余地,更大的可能是石层结构的本然,而后则是大浪淘沙、泥沙俱下而唯石毅然的保留。在石梁桥下,看着米芾题行书写的“第一奇观”、康有为正书写的“石梁飞瀑”等石刻,我觉得还是上面溪流转折而来处的“神龙摆尾”、“前度又来“等更传神贴切,当然我更认为用“口若悬河”来描述此景观似乎更为合适。过桥不远,就到了徐霞客观瀑处。这里的角度虽然好,但是由于已经刚刚有了近距离接触石梁瀑布的激动,我们就难以体会其中的差别了与留恋,其实这儿是最佳的静态远观美。徐霞客不仅观,而且还冒险登上了牛脊般的石梁桥,这我是真的佩服,但我尤其佩服的是徐霞客对自己当时感觉描写的真实,“下俯深潭,毛骨戍然”——他没有走过之后变得大无畏而吹嘘自己艺高胆大。顺溪下行,山峦滴翠,古木参天,怪石遍布,奇峰突兀,置身金溪翠谷之中,虽然步移景异、触目皆景,但是由于我们是由上而下的,先见了石梁瀑布,就犹如没有倒吃甘蔗,不是渐入佳境的原因,所以后面的景色我的感觉已经不是那么强烈了。以至于 “犀牛望月”、“老僧入定”、“千年睡狮”、“万年龟象””等中间的许多景点,我如今已经回忆不清楚了。倒是在路边有一无人注意的石岩,因为我觉得特象一佛像,至今还记忆犹新。另外,银溪滩石磊磊中印面为4×4米、印体6米的天下第一印——“法华晨光”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谓“法华”,指佛教《妙法莲华经》;所谓“晨光”,意味着这蠕了早受到大乘佛光的照耀,成为天台宗的发祥地。我抚摸着此印心想:这印也许只有罗汉拿得起,印得出,但是不管其是否可印,它已经印到我心中了。小铜壶滴漏是本景区的另一个精彩之处,因跌崖潭而得名。水从西边钓水潭至此,河床陡然下降。溪水冲出一道岩缝,平抛而下,一落数丈,如龙入渊,激涌回旋不已。内壁形如瓮胆,色如青铜,光滑如镜,颇似古代计时工具“滴漏铜壶”。壶口两侧岩石酷肖二只灵猿,一状如饮、一状如品,形神兼备实乃天工巧夺,神工鬼斧。潭边有一方形石矶,相传是当年罗汉观瀑之石,因此称为“应真石”。也许因为应真二字以及角度位置原因,这里成为了照像的接踵之地。从景区返程出来时,不想已经是武警林立,一群人迎面走来,而走在前面一个魁梧的、耳朵上有一麦克风的伙子轻轻拍了我一下,让我“让开让开“,我不解中觉得中间的人有点面熟。事后,我才知道,这是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来天台视察桐柏蓄能电站而后顺便来此的。此时,我也才明白了为什么我在国清寺旁天台宾馆无法入住的原因了,我想他或许是他住那里了。石梁飞瀑赏奇观,昙花一现匿罗汉。声色之妙存心间,一波三折不入潭。人间佛境石梁连,龟首伸颈接有缘。霞客为何写开篇口若悬河得灵感。路边有佛印心田,铜壶滴漏测志坚。面壁十年读万卷,惜时如金水石穿。成佛悟智听我言,走马观花是枉然!回思石梁的景色,从石梁飞瀑到罗汉道场,从铜壶滴漏到路边佛像,从法华晨光石印到霞客游记开篇……,我忽然感觉这其中不正隐含着修佛与求学必须有水滴石穿精神的道理吗对修佛而言,只有具备面壁十年、矢志不渝、水滴石穿的精神,才可以修得正果罗汉之身;对于学问而言,也只有具备读书万卷、惜时如金、水滴石穿的精神,才可以成为大家宗师之体。大自然尚且也要以其水滴石千万之年的磨练才能成就这叹为观止、超凡脱俗的景色,我们人又怎么能够不经过长时间坚持不懈、水滴石穿的磨练苦修就可以成佛悟智、止观由心呢(四)华顶飞云勤学路不知道是目前天台旅游还不是很完善的原因,还是因为领导的到来而交通有所管制的因素,到华顶的班车左右等待都不见踪影。而旅游是很怕把时间浪费在等待车子上的。于是,我与妻便匆忙雇了两辆摩的直奔华顶景区而去。华顶景区为国家级的森林公园。买票入内,绕过一片木屋的度假村,在茶园前,看树林有一个亭子——“永“字碑,对此我当时也不以为然。后来才知道这里原来就是书圣王羲之向白云道人学习“永”字八法的地方,我为自己没有能仔细的揣摩那“永“字而遗憾。虽然我的字写得很不好,但是由于父亲喜欢书法、擅长写毛笔字的缘故,我对于“永”字八法还是知道一二的,“永字八法“作为一个容纳各种基本笔画的综合字,我想应该是所有书法家与书法爱好者在练字过程中写过的最多的一个字。写不好“永”字的人,可以说必是写不好字的人,“永”字是练字的基石,更是书法的台阶。王羲之之所以成为书圣,我想与来此苦练永字八法有必然的关系,否则山下的洗墨池怎么能沉淀至今呢"归云洞"前,是葛玄茶圃遗址。洞口几株"茶祖",距今虽近1800多年的历史,依然生机勃发。我对于茶也是没有研究的,可是我知道这里不仅有好茶——天台山云雾茶,而且更是茶研究与茶学问的园地——许多种茶和品茶的经验于此凝结成书典。因为名字的关系,我从本能上是喜欢归云二字的!置身归云亭,群峰绵延,云收雾散,氤氲盘结,漂浮来去,我感觉自己也仿佛化作了一朵云,我感觉自己就是一朵远方飘到华顶山侧的云!华顶啊,我张春耘来到这里,也算是一种“云归”吧。浮云啊!我喜欢你云的状态,也更羡慕你云的自由自在!这不是因为曾经的游子心,而是我与生俱来的游者情。我知道:华顶的云啊,你之所以有华顶的高度,而因此有了天空的广度,是因为你跨越了千山万水的距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华顶的云啊,我渴望有一天在思想与心灵上真正的如你,能无拘无束立于华顶之上。“苍干如松柏,花姿若牡丹”,云锦杜鹃属杜鹃花科,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树种。它虽在云南、四川等地少有分布,但成片成林面积近300亩,且树龄在200年以上并形成古树群,则唯天台华顶山独有,此处云锦杜鹃树之古,面之广,花之盛,堪称华夏奇观。虽然现在是10月而不是5月,看不到漫山灿若云霞的开放,不过在虬枝交错的古木丛中穿行也真的很让身心愉悦,尤其是这略有阴凉的时候,我感觉仿佛行走于水晶宫的珊瑚丛中。由此可见,赏花居然艳丽,可是赏枝其实也有味道。拜经台是观日出的所在。据说每年秋高气爽,凌晨登上顶峰,看到一轮红日跳出海面,宛如一个巨大的火球,光华烨烨,灿烂夺目。美丽的日出固然让人向往,但是这已经对我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今天的时间与天气的阴沉,我是连落日也不可能看到的。我更感兴趣的是拜经台的来历与存在。据说智者初到天台山,曾经一个人到华顶山露天坐禅,向西拜读《楞严经》苦修。后人就在他修头陀行、摆脱尘俗烦恼的巅峰修建了茅蓬,称之为“拜经台”。由此,我觉得在这里的日出固然美丽,但智慧的悟出则更具有心灵日出的震撼。从拜经台下行不远,是李白读书堂,李白在这里写下千古名篇《天台晓望》。端详李白读书的立像,我想这里其实应该是他吟咏放歌之处,作为当时的他早已经是学富五车,而且才华横溢,可是为什么到这里还要认认真真的读书呢由此可见:读书学习无止境。李白到这里还要读书,我们今天又有几个人到这里想到了自己要坚持读书呢顺山道而下,就到了山中间的华顶寺了。寺庙此时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修建。难以感觉到其中的庄严与香火,也不能参观游览。这多少让我有点失望,但看到寺前那七株千年高大挺拔的大柳杉时,我觉得我已经满足了。我觉得它们就象寺庙的七塔,而且他们比我联想到的宁波七塔寺的石塔更令我尊重。望着挺拔高大生于此、长于此的杉树,我想他们应当也是这里的长者,他们不仅见证了华顶的人来人去,也更努力使自己不断更高。我不仅有点感动了:华顶真是一个永远提醒自己需要提升与学习的地方,不论是这里曾经的闻人,还是天上的浮云,还有着地上的树木,似乎都明白这个道理,都在努力践行这个精神。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年之树尚如此提升自己入云霄,那么我呢在华顶,茅蓬"曾作为修行者的住所而广泛存在,最盛时达一百多处,现还尚存茅蓬多处。由过去简单的茅蓬到如今大兴土木乃至要恢弘雄伟、金碧辉煌的寺院,我不禁感慨:学习修身真的是需要所谓高堂庙宇吗让智者大师成为天台鼻祖的也不是国清寺而是拜经台茅蓬,同样:让达摩成为禅宗祖师的不是少林寺而是达摩洞,让孔丘成为圣人的也不是大成殿而是杏坛,同样让佛祖成为佛祖的也不是大雄宝殿与雷音寺,而是菩提树下的树荫。真正的大师是不需要什么大庙的,但真正的大庙绝对是因为有了大师。这其中前后关系是什么在作用确定的呢也许就是自我不断的勤勉努力与潜心虚心学习。当然,最好的答案也许就是华顶山三个字。(五)天台归来动心思历经长时间返程车的等待,我与妻告别华顶回到了天台城里。本来是再过一天。可是后来接到了公司同事的一个电话,因为一个报告紧急的缘故,我不得不提前归来。因为客车的票子都没有了,我只得包了辆出租车而回,这对于我来说这不仅是一种折腾与浪费,而更重要的是让我对于天台的领略而草草收尾,这是我的遗憾,而且就事后想想,也确实是小题大做,我对工作太负责认真了。因为木讷,总是苦劳是自己的,功劳是别人的。佛宗仙源,山水神秀,这是天台的形象概述语;但本次天台之旅,从某种意义上我与妻是只接触了佛宗,当然佛宗也是尚未得全的,而未亲近仙源的。本来我按照我的打算,应当还可以去智者塔院以及高明寺等去进一步理解与拜仰,智者塔院是智者大师来天台的初修与归葬之地,而高明寺则不是因为那里是有天台寺院四绝之一的高明钟,也不是因为因为那里今天是天台佛学院所在,而是因为“高明”二字,高明而不凡是得智后的感觉;去桃源景区领略一下汉朝刘晨、阮肇遇仙女而结为伉俪的桃源世界。时移事异,因人而异。我觉得我与他人对天台侧重山水、唯崇宗教的感受不同。我认为在这里,与其欣赏的是山水,不若说经历的是一种文化的洗礼与升华,我觉得这是一个学习、交流与教育的山。天台归来,留在我心中除了清秀的山水,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一种攀登知识与思想的学习精神。天台智顗和尚在这里通过修炼,在定光法师的启示下,达到了佛学的高峰,被誉为了东方的释迦牟尼;王羲之,在这里,通过向白云学习永字八法,而成为了中国的书圣;而一行和尚,在国清寺通过向达真大师学算而创制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衍历》,并一直沿用了800多年;而日本的最澄以及韩国的,也通过在这里学习,各自成为了各个国家的一派宗师,并且将茶文化带到自己的国家,为国民造福;而徐霞客也在这里开始了无出其右者的自古第一游记《徐霞客游记》的首篇;李白在这里不忘读书而更文思若涌,不仅为天台,也为后来的天姥山的游记奠定了基础……。这天台,这华顶,难道不也是知识与思想的天台与华顶吗天台山是风景与山水的天台,天台山更是知识与学习的天台。由此我想:在追求知识的人生历程中,除了“学海无涯苦做舟”以外,也许还要有一句“史山有顶智为道”,只有吃得苦才能渡过艰难与险阻,到达彼岸;但是也只有谦虚学习,用心修炼,凝聚智慧,才能到达一个历史的高度与颠峰,让自己到达一个专业的天台,将自己置身于一个领域的天台,把自己篆刻于一个社会的天台,甚至也能使自己铭记于一卷史书的天台。一个人如能此,则无憾也。清心觅智游天台,为学求道藏胸怀。邋遢济公人间爱,独具特色赤城来。国清不因朝代改,总持智慧续香脉。一行到此水西流,日月年历为其改。寒山拾得成一派,丰干饶舌非市侩。石梁瀑布真奇怪,流水岁月罗汉在。一个永字千秋代,读书谁能比李白登峰造极到华顶,智者留有拜经台。山水为景都有愿,史册无名人不才。回想反思我两天的天台游历,我不禁也颇有所得,赋诗而记之,愿我学而有获,得智成才,至于史册能否有名那也许并不重要,因为那毕竟是百年身后事。虽然实际上,我从心底固执地认为:没有在史册上留下名就是证明无才。张春耘2004年10月3日—2008年5月

相关阅读
  • 热门旅游景点
  • 热门旅游线路推荐
  • 暂无数据
  • 暂无数据
  • 铁路资讯
  • 天气资讯
  • 航空资讯

出发城市

到达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