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再思量:印象刘三姐
到傍晚,天空淅淅沥沥落起了小雨,气温也降低了,问导游,《印象刘三姐》会演出吗,回答,风雨无阻,除非天上下刀子。老婆子有点心疼那几个钱,不想看了,就推天气太冷,衣服穿得不多,要求退票。导游就靠购票购物从中拿回扣,想退票,门都没有。我对看不看都无所谓,但想从头到尾,录下来,能为儿子做点贡献。
一个女的导游领着我们四人,到了演出场地,东南西北都闹不清,别说那场地到底在阳朔的什么地方了。女导游到售票口去打印了带座号的票,现场打印的,不是彩印的票,我不知道个人去看是否也是这样的票,这种“电子票”我还是第一次遇到。
进去时,雨还在下着,导游给我们一人一件雨衣。很薄很薄的聚氯乙烯塑料制的,带尖顶帽子。穿时,要从头上套下。我的还没伸出手掌,雨衣就破了,那导游又把她的给了我。她说她不看,待全场结束后她在那里等我们,她指了一下等我们的地方。
座位还不错,1号到4号,在中间走道的左边。我坐了1号,为了容易录像,右手边是走道没人遮拦。前后排座位高度相差较大,所以,看时倒不会因为前面有人挡住看不到。
座位是全塑料的,凳子上积满了雨水,用卫生纸好一顿擦才基本擦干,好在塑料雨衣较长,可以垫在下面。
那天,因为阴雨天,灯光又不好,四周看不清楚。我们观众席是一个斜坡,前面三面全是山。山和斜坡把一个大湖包围起来。大湖就是舞台,这倒是在以前就有耳闻。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这湖有1.654 平方公里,三面被12座著名山峰所包围。观众席单场可容纳2600人。那天,虽然下雨,还是座无虚席,满满的人,进入场地时是一步一步慢慢往前挪,好长时间才进入的。到底这是大腕导演张艺谋导出来的,名气摆在那里。坐在我后面的是一个年轻老外,男生。
在演出前,面前出现一块大屏幕,就像以前看露天电影的屏幕似的,很远,也很大。开始放映电影刘三姐里的镜头和桂林山水。左右两边的山坡上也有投影画面,太淡,我在录像机里看不到,所以,没有看到像网上介绍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山水实景演出”,“随时都会进入的山峰的隐现、水镜的倒影、烟雨的点缀、竹林的轻吟”。
左右两边的山脚下各有一排探照灯,不时变换着灯光颜色:白色、蓝色、红色、黄色,不时齐刷刷地摇曳,和抖动。
四个姑娘和一个小女孩,在一个村夫的带领下在一条船上,向大家致意,其中有一个自己介绍是苗族人,说苗族姑娘像月亮,她们的姑娘喜欢用银饰打扮。六人同声高呼:“桂林欢迎你!”,他们比北京人呼唤“北京欢迎你”还要早!
突然,全场灯光一齐全部熄灭,从远处出现一个小红点,耳边传出电影《刘三姐》里的插曲:“哎~”。我赶忙调准焦距,找到那小红点,一看是一个打着红伞的女郎,在一小船上,有一个船夫划着船缓缓过来。歌声也渐渐大了起来。这首歌,我们这代人都很熟悉。原歌词是:唱山歌咧,这边唱来那么边和,那边和……。音乐换成笛子独奏,歌唱得更加优美。这一幕的最后的曲子又回到:唱山歌咧,这边唱来那么边和,那边和……。那女郎肯定就是刘三姐了。
我是近视眼,老了有点老化,眼镜又坏了,看这节目,根本看不清,幸而有摄像机,在取景框里看得很清楚。
电影《刘三姐》是词作家乔羽作的,由雷振邦作曲,拿现在的话来说。都是“大腕”级的。可是男女主角,都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特别是黄婉秋,靠《刘三姐》一炮打红,成了全国人民的偶像。
这一幕过去后,突然湖面成了红色的海洋,随着音乐和阵阵的鼓声起来,这红色的海洋也翻滚了起来。原来湖面上被无数条红布所覆盖,红布下面有不少演员,演员都乘在小木船上面。许多动作都是模仿劳动人民农耕渔作的景象。场面之宏大,气势之滂湃,令人赞叹不已。这段主题是“红色激情”,气势宏大的场面也给观众带来了红色激情。
这在后来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就不觉得奇怪了,张艺谋把印象刘三姐的表演手法拿到开幕式去了,只是内容更多更充实,用的器具更多更科学、更先进,用的人也更多更训练有素。
印象刘三姐里的演员,据说大多是当地的农民,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农民,他们白天在家干活,晚上过来演出。
从 “红色激情”开始,音乐是新作的曲,但不时能听到电影《刘三姐》里的旋律,还可听到葫芦丝和其他民族乐器的演奏。
“红色激情”这幕过后是一群苗族(我估计是,她们身上银饰很多)姑娘,到我们看台前载歌载舞。湖面上有许多船只做“伴舞”。
以后是“蓝色浪漫”,“蓝色梦幻”,“金色渔火”,“银色画境”等等。看到的场景难以描绘,只能说一句:全剧是一部“把桂林山水与刘三姐的传说巧妙嫁接和有机融合,演绎天人合一的艺术巨作”。
“蓝色梦幻”是以月亮为主题的,明亮谈黄色的月亮,像一个摇篮在水面上摇啊摇,一个蓝色演员在上面表演。周围水面上是一些梦幻般的道具和景色,蓝色的灯光给人以梦幻的情调。难道这就是开头那苗族女孩子说的,苗族姑娘就是月亮,这里的月亮就是苗家姑娘?
那 “金色渔火”,是许多举着火把的渔民,歌颂他们自由自在的生活,和对幸福的追求。
那 “蓝色浪漫”是在蓝色的探照灯的摇曳下,许多渔民在湖面上辛勤劳动。
根据剧情的需要,在有一幕中要现场换衣和“露体”演出,这组画面持续时间比较长,其实这不是“露体”画面,她们都是身穿了紧身衣的。第二天我给导游小张提起这事,小张说,刚开演的那一年,的确是真正的“露体”。有不少青年,为了观看这一幕,特地买了高倍望远镜进去看。后来发现这不好现象,才改为身穿紧身衣的。她们把兰色的衣服换成红色的衣服,并向“刘三姐”膜拜致礼。这时,“阿牛”也来到三姐的身旁,双双向观众挥手告别。
最后一幕在水上出现一条长龙,弯弯曲曲,变幻着队形,变幻着灯光。开始时兰色的,一会儿是橙黄色的。好像是每个人身上都带发光器,穿着发光的衣服,而且还会变颜色。
长龙渐渐向我们靠近,只见一队姑娘手拉手从左侧跑上台,向大家挥手告别,从右侧跑下台。接着是一群农夫和渔夫,向大家挥帽告别。从右侧上来举着有村庄名字大红旗的村民:猫仔山村、田家河村、大山村、大山都村和兴坪河村,红旗后面抬着造型的轿子,这说明演出人员的确是当地的农民。最后上来的又是一群姑娘,其中有一个身穿带红色的衣服的,估计就是演刘三姐的演员,她们向观众鞠躬告别。
在告别仪式的同时,歌声响起,是那首《刘三姐》里大家很熟悉的《多谢了》:“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敬亲人……”。
全剧用电影《刘三姐》插曲作首尾呼应,体现电影《刘三姐》真正融入了《印象刘三姐》,《印象刘三姐》有自己的一套音乐,它又有别于电影《刘三姐》。
全剧音乐非常动听,据说张艺谋在试听了音乐的小样后,动情地说:“我原来以为这个音乐能做得比较优美、动听就不错了。但听了小样后,它完全超乎了我原来的期待和想象,……”。
场景演出,不同于舞台演出,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也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
我们看的当然不是张艺谋亲自导演的,导演是王潮歌和樊跃。
看完演出,在兰州“驴友”的要求下,去了阳朔的洋人街一游。看看没意思,又不想买东西,没看十分钟,就坐车回桂林。
这一天是充实的一天,畅游了百里漓江,在遇龙河漂流,看了千年大榕树和银子岩大溶洞,看了大型场景剧《印象刘三姐》。这一天,我很满足,圆了我几十年的桂林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