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依据是怎样的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一谈到二十四节气,所以,很多人都会在探讨这样的一个话题: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依据是怎样的呢?想知道真相的你们,可得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依据哦!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依据:二十四节气从属农历,但却是根据太阳的位置来划分的。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由于太阳通过每等份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并有两句口诀: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来八、廿三。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指卯,半夜衡指卯,白天魁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
这就是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依据,你们都清楚,明白了吗?这些知识是很需要我们去认识清楚的,而不是听大人们瞎说,瞎讲的。这样会模糊了自己的知识观,所以,平时多去认识这样的知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