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至 - 相关诗词
《小至》[15]杜甫(唐) 《冬至》[16] 杜甫(唐) 《邯郸冬至夜》[17]白居易(唐)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
冬至 - 冬令进补常识
冬令进补有三种说法:一是在立冬后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后;三是三九天。专家认为,冬令进补时间的选择因人而异。患有慢性疾病又属于阳虚体质的人需长时间进补,可从立冬开始直至立春;体质一般而不需大补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进补。[14]
-
冬至 - 为何冷在“三九”
“三九”是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大约在1月12日到1月20日之间,这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冬至过后,到了“三九”前后,土壤深层的所积储的热量已经慢慢消耗殆尽,尽管地表获得太阳的光和热有所增加,但仍入不敷出,此时冷空气活动最为频繁,所以“冷在三九”。[10]《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10]
-
冬至 - 气候特征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中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全年无冬。
-
冬至 - 天文学解释
冬至日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 ,北半球 白昼最短,北极圈 呈永夜状态,南极圈 呈白夜状态,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白昼渐长。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能量仍比地面向空中发散的少,所以在短时间内气温继续降低。 地极轴通过地心,连结南、北两极,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66.5°,和地球自转轨道面――赤道面垂直。 古人对冬至的天文学解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夏历/农历)。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可见冬至又代表着一年之始,又十二地支之首支“子”冠于冬至,因此冬至所在之农历十一月又称为“建子之月”。
-
冬至 - 冬至过节的历史渊源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
-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
-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