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原气候 - 相关词条
地震强热带风暴火山喷发洪涝地震预报噪声污染暴雨环境噪声热带雨林
-
高原气候 - 云贵高原
云南高原气候云贵高原是贵州高原和云南高原的总称,包括贵州全省,云南省哀劳山以东地区,广西的北部地区和四川、湖北、湖南等省交界地区,海拔高度在1000~2000米之间,与西北黄土高原相仿。但贵州高原和云南高原在气候特色和自然景观方面还有着不完全一的特点。贵州高原贵州高原的气候特色,可以简单概括为:雨量较丰,雨势和缓,雨日较多,全年多云雾,少日照,气候湿润,温度年变和缓,有冬缓夏凉之感。贵州高原全境,年雨量除西部威宁、赫章、毕节地区稍微少些,大约在900~1000毫米左右之外,其它地区一般都在1000~1250毫米左右,逐年之间变化较小,降水是比较充沛而稳定的,气候也是比较湿润的,贵州高原的年雨日数一般都在170~180天左右,贵阳在年雨日数最多的1929年,竟高达259天。在贵州高原上,不论哪一个地区,一年之中也不论哪一个月份,雨日数一般都在10天以上,这一事实反映了贵州高原普遍多阴雨天气的一般气候特征。贵州高原多云雾,多阴天,多雨日,因而日照大大偏少,贵州高原的年日照时数,一般在1200~1400小时左右,大概只有黄土高原的一半,平均每天只有4小时的日照时间,从全年的日照时数来看,贵州高原是全国最少的地区之一,这是它气候上的一个不足之处贵州高原的日照时数虽少,但热量条件还是比较优越的,以无霜期来说,高原西部稍微短些,大约在225天左右,其它地区一般都在270天以上,热量条件最好的高原南部地区,则长达335天以上,几乎全年都是生长期。高原上的大多数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5~20摄氏度之间,冬季一月份的平均气温一般在6摄氏度以上,南部更高一些在7~8摄氏度以上,夏季七月份的平均气温通常在14~26摄氏度之间,总的来说,贵州高原的气候冬季比较暖和,夏季比较凉爽。云南高原在云南省境内,以哀牢山界,大体上可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哀牢山之西为中国著名的横断山脉区,哀牢山之东即为云南高原。云南高原的地形地势,自北向南和自西向东逐渐降低,高原中央的海拔高度一般在2000米左右,整个云贵高原,加为地理位置偏南、地理纬度较低,所以都属于亚热带高原。云南高原的气候条件优越而又奇特,它的地理纬度偏南,使它具有低纬度亚热带的气候特色,但是它的海拔高度较高,又使它不完全同于亚热带的气候。高原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响,大大的丰富了云南的自然景观和它的气候状况,使云南高原的气候别具一格,另有特色。从温度特征来说,云南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总的可以说是:夏无酷署,冬无严寒,温度适宜,四季台春,一年之中分不出明显的四季变化。昆明在中国的气候中更一向享有春城的美称。高原上平均气温大致在15-22摄氏度之间,四月份的平均气温一般都比十月份高,也就是说春温高于秋温,春季多晴朗天气,秋季多阴雨天气。比降水特征来说,云南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在一年之中也分不出明显的春、夏、秋、冬四季,而嗵划为干、湿两个季节,每年从十一月份至第二年的四月份是干季,从五月份到十月份是湿季。五月份的雨量比四月份的雨量要多出3~10倍左右,而十月份的雨量比十一月份的雨量也要多出3~10倍左右,因而有四月是“干季尾”,五月是“湿季头”,十月是“湿季尾”,十一月是“干季头”的说法。云南高原每年从五月起开始进入湿季,从五月至十月的半年湿季里。云南各地在雨量、雨日和阴天日数方面都比干季半年(十一月至四月)显著增多。例如昆明湿季雨量为980.4毫米,雨天是98天,阴天日数是114天,晴天日数只有16天,而干季的雨量是109.8毫米,雨日是25天,阴天日数只有31天,晴天日数是97天。云南高原基本上是半年湿季,半年干季。干、湿季节气候上的一种显著差异,显然是中国冬、夏季风进退变化的结果。
-
高原气候 - 黄土高原
高原气候变化无穷黄土高原大体上西起祁连山,东止太行山,北起长城。南达秦岭,横跨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等六个省区。黄土高原的气候,可以简单概括为:雨量较少,雨季短促,干季较长,干湿季节明显;日光充足,日照时数多,无霜期较长,热量条件比较优越;冬春季节多大风,冬干、春春旱现象比较明显。黄土高原的年雨量一般在300~600毫米之间,有些地区年雨量可达800~1000毫米。雨量集中在夏季,集中在七、八两月,雨季比较短促,干燥少雨的时期比较长。由于降雨多集中在夏季,在夏季降水中出现暴雨的机会又相对比较多些,而伴随暴雨又常有冰雹出现,所以夏季多雨,多冰雹是黄土高原的一个气候特色。急骤的暴雨往往造成山洪暴发和水土的大量流失;强烈的冰雹又往往毁坏大片的庄稼。黄土高原上雨量的年际变化具有差异大、不稳定的特点,多雨年份的雨量比少雨年份的雨量高出三、四倍及至三四十倍,例如太原少雨之年仅有50毫米,多雨之年可达700毫米;陕县少雨之年仅有20毫米,多雨之年可达到700毫米。这样悬殊的年雨量变化易形成旱涝灾害。黄土高原上,雨量不多,且多集中在夏季,所以黄土高原上的云量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日光充足,热量条件比较好。各地的年日照一般都在2000~3000小时之间,由南向北逐渐增多。拥有比较充足的光照条件和比较丰富的热量资源,为喜温和喜阳性植物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广阔的发展天地。黄土高原上,由于日光充足,热量条件比较优越,再加上冬春季节多大风,蒸发普遍比较强烈,冬干、春旱现象也相应表现得比较明显。据计算,高原上和地的可能蒸发量都普遍超过实际降水量,而且也表现出由南向北逐渐加剧的特点。在黄土高原的北部,沿长城一线的盐池、定过、横山一带,由于地热高、日照时数多、降水少、风速大、湿度低等原因,是整个黄土高原蒸发量最强烈的地区,也是黄土高原冬干、春旱现象最明显的地区。
-
高原气候 -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气候严寒而干旱,冬季湖泊冰封青藏高原平均高度在4000米以上,面积很大,高原气候的特点更为突出。高原气候的主要特征有:①由于高原上大气厚度小,水气等含量少,故辐射强度大,紫外辐射强度增加多。青藏高原大部地区年辐射量比同纬度中国东部地区约高1倍。同时,高原有效辐射大,故辐射差额小。②高原气温日变化显著。青藏高原气温日变化约比中国东部地区高1~2倍。③高原面向海洋气流的边缘是多雨带,而高原内部与背向海洋气流边缘则雨量少。青藏高原南麓的乞拉朋齐(印度)平均年降水量达11429毫米,而高原腹地、西、北部降水量不到100毫米。④由于青藏高原地表气温年变化和周围同高度的自由大气不同,使冬、夏季的温度梯度方向有差别,因而有高原季风现象存在。
-
高原气候 - 人体影响
高原气候瞬息万变,时而狂风大作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古代西藏医学和有关文献资料中,人们对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就有了较为客观、正确的认识。研究还认为,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虽有不利的一面,但藏族人民世代生活在高原气候环境中,长期的高原生活,世居藏族适应和顺应了高原气候环境,使他们健康地生活在西藏高原。随着藏族人民生活的改善,人们的预期平均寿命也不断提高,所以,只要人们对高原气候环境有一正确认识,采取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养生健身方法,就能更好地适应高原气候环境。一、藏医学对气候环境与人体健康影响的认识地域不同,气候环境不同,对人的健康和寿命的影响是有差异的。西藏的古人很早就对这一现象有了认识,藏医最早的文献《月王药诊》中就有气候环境对人体影响的描述,认为在过冷的地方容易患“隆”病。藏医学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中也认为“严寒凌烈为朗域,炎热干燥赤巴域,润腴潮湿培根域”。这就是说,地理气候不同,人的生活习惯不同,易导致的病症也会不同。在龙树著的《佛说养生经》中,对自然环境与人的健康长寿论述认为:“自然界的土、水、气等元素,也都甘淳美味,其所形成的食物,涵养人体。”“人体是一个小天地,小宇宙,宇宙间的一切,都会在人体上反映出来。因此,宇宙天地间的任何变化也都会影响人体,而人体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也都会影响和作用于其周围的环境。”②还认为,凡多风的处所,则富于隆的因素,热地则富于赤巴;而温地多培根。为了身体健康和人体内食物精微、血液、脂肪、骨骼、骨髓和精七要素,以及粪、尿、汗三种秽物的平衡,就要注意饮食、环境、居住环境及生活制度等。比如,在选择居住环境上,就必须考虑是否合适于自己的体质。凡隆体质的人,就不宜居住于多风的地区,免于加重隆的因素而患病,凡赤巴型的人则忌住热带的地方;同样的道理,培根型体质的人,不宜居住在潮湿之地。而有混合型体质的人当然更要注意选择居所的各种条件了。另外,对一般居住条件则要求不潮湿,居处应通风,最好用地毯防湿。③《佛说养生经》中还认为,由于高原气候特殊,特别要注重因时间、季节之差异而调整饮食,以讲求养生之道。例如,春季由于培根占优势,处在支配地位,因而应多吃麦食、青稞、炙肉、蜂蜜,即性轻、油少、味涩的食物,饮料以蜂蜜、酒、葡萄酒、姜水、红糖水为宜。此季忌食过多酥油油脂。在盛夏季节,宜食大米、酥油及肉,少食麦芽糖,可少饮酒、酪酱、井水、凉奶加糖等,忌食咸味、酸食,更不宜吃胡椒等。④从人体健康与环境的关系来说,藏医学对环境与人体健康现象的认识,贯串了“人与天地相应”的大系统思想,即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规律与人类的关系中去考察和认识健康现象,从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反应方式上去认识人体健康与否,从而就把人体、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三者在健身理论的认识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云贵高原气候二、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利弊西藏高原气候的特点是气压、气温低,空气稀薄,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必然产生影响。在古代,人们就对高原气候对人体影响有了认识,祖国医学《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西北之气,散而寒之”等语。说明西北高寒,对人体的影响。⑤藏医最早的医学文献《月王药诊》中也有对高原气候对人体影响的论述,强调认为在过于寒冷的地方容易患“龙”病(由于气候所致的病)。⑥《卫藏通志》中对西藏高原低氧气候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有了更详细的说明:当时把受到高原低氧的影响的病症等称之为“瘴、瘴气、瘴历、烟瘴、葛仓(即头痛之意)”。清乾隆56年派大臣福康安进藏时,向当地居民询问过唐古拉山的情况,答曰:“该处山高,阴寒凝结,即成瘴历,雪后瘴气更甚”。认为高原低氧、气候寒冷会加重高山反应。1792年廓尔喀兵犯后藏,被福康安派兵击退,后廓尔喀的降文中记述“去年抢扎什伦布寺,……回来时雪山上染瘴气死者二、三千人”,这就把高原低氧气候加上疲劳造成对人体的影响直到死亡说得很清楚了。⑦日人安辉著的《西藏通览》一书中记载有“隆吐海拔3876米,空气稀薄,人马有登者,数步一休”,生动记述了高海拔地区对人马的影响程度。近现代随着高山探险的广泛开展,人们对高原气候对人体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专家、学者认为,高原低氧气候环境可以直接影响人体健康,诱发某些疾病或加重病情。尤其属于世界第三级的青藏高原气候独特,变化无常,这种高原性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西藏高原许多疾病的发生确实与高原低氧气候有直接联系,如天气突变,空气稀薄,寒冷可以引起关节痛加剧,久致关节僵直、变形、活动受限。寒冷的气候,由于日光少,人容易情绪低落,注意力难易集中,食欲和睡眠均出现一些障碍。突然出现的严寒会使人体发生一系列心理、病理变化。寒冷刺激一方面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末稍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左心室负荷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另一方面会引起血中纤维蛋白含量增加,血液粘稠度增高,凝血时间缩短,为血管栓塞创造了条件,寒冷还可激发冠状动脉痉挛。据医学实验,如吸入-23°C的冷空气,心电图便出现类似心绞痛改变。在雨雪增多,湿度增大,气候下降的条件下,常使人或心血管疾病患者,高血压的患者感到胸闷、头胀、两眼发肿及全身不适。就1995年度、1996年度,甘南地区发生雪灾,造成人畜共亡的现象,更进一步说明,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高原气候 - 一般特点
亚热带高原气候一、低压缺氧大气压随高度而变化,组成大气的各种气体的分压,亦随高度而变化,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氧气分压也是如此。高原地区大气压降低。大气中的含氧量和氧分压降低,人体肺泡内氧分压也降低,弥散入肺毛细血管血液中的氧将降低,动脉血氧分压和饱和度也随之降低,当血氧饱和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即可引起各器官组织供氧不足,从而产生功能或器质性变化,进而出现缺氧症状,如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心慌、气短、发绀、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胀、疲乏、失眠、血压改变等。这也是各种高原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二、寒冷干燥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一般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约1℃,有的地区甚至每升高150米可下降1℃。高原大部分地区空气稀薄、干燥少云,白天地面接收大量的太阳辐射能量,近地面层的气温上升迅速,晚上,地面散热极快,地面气温急剧下降。因此,高原一天当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之差很大,有时一日之内,历尽寒暑,白天烈日当空,有时气温高达20~30℃,而晚上及清晨气温有时可降至0℃以下,这亦是高原气候一大特点。由于高原大气压低,水蒸气压亦低,空气中水份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故海拔愈高气候愈干燥。高原风速大,体表散失的水份明显高于平原,尤以劳动或剧烈活动时呼吸加深加快及出汗水份散出更甚。同时由于高原缺氧及寒冷等利尿因素的影响,使机体水份含量减少,致使呼吸道粘膜和全身皮肤异常干燥,防御能力降低,容易发生咽炎、干咳、鼻出血和手足皲裂等。三、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高原空气稀薄清洁,尘埃和水蒸气含量少,大气透明度比平原地带高,太阳辐射透过率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大,强紫外线和太阳辐射的影响主要是暴露的皮肤、眼睛容易发生损伤,皮肤损伤表现为晒斑、水肿、色素沉着,皮肤增厚及皱纹增多形成等。高原地区太阳光中的强紫外线辐射容易引起眼睛的急性损伤,主要是引起急性角膜炎、白内障、视力障碍及雪盲症。四、其他因素高原缺氧常致胃肠蠕动减弱,唾液、肠液及胆汁分泌减少,食欲减退,消化吸收不良。
-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
-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