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风海棠 - 东南沿海灾情介绍
2005年第5号台风"海棠"于18日下午登陆台湾花莲,19日下午在福建省连江黄歧再次登陆。受今年第5号台风“海棠”的正面袭击,福建省沿海各地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造成民航、交通、供电中断,城区进水、房屋倒塌、农田受淹、养殖场冲毁。福州、武夷山、厦门机场航班运输出现延误及取消,福州机场有49个进出港航班约2000人旅客受到影响;同三高速公路福建段K179处发生塌方,导致福鼎路段交通中断;因山体滑坡和路面浸水造成104国道柘荣、福鼎管阳和疏港等路段交通中断;全省共有13个县(市)26个乡镇的电力受台风影响一度供电中断;福安市、柘荣县、霞浦县、福鼎市因强降雨导致城区进水受淹。受"海棠"与副热带高压梯度差的共同作用,从7月18日傍晚开始,浙江省出现持续40小时10级以上大风,最大实测值41.3m/s(瑞安赵山渡),持续时间之长为近年来所罕见。从17日晚上20时到20日晚上20时止,温州市平均降雨量在300毫米以上。苍南昌禅最大过程雨量达716.2毫米,为50年一遇;平阳、苍南、永嘉、乐清等地大面积漫水;平阳水头镇的水位超过2米,最大浸水水深达4米,为百年一遇。降水强度较闽北大。海棠台风是继9417号台风后影响温州强度范围最广的台风。另外,由于珠三角处于台风海棠外围,因此受到下降气流的影响,加剧了广东与香港的酷热天气。在香港,7月18日及7月19日都录得34℃-37℃的气温,其中香港天文台在7月19日录得35.4℃,是1990年8月18日香港录得历史高温36.1℃以来的最高气温。而澳门在7月19日更录得39.0℃的气温,是澳门气象局自1901年有纪录以来的最高温度。在7月17日、7月20日和7月21日,因热成雨影响,珠三角多次受局部地区性雷暴影响,下起大骤雨和雷暴,引致7月20日香港部分地区出现停电,九广西铁出现信号系统故障。7月20日和7月21日香港均有冰雹报告。
-
台风海棠 - 强度为几十年来所罕见
根据资料分析,建国以来,与"海棠"相似的台风历史上仅4个,即:1952年的7号台风、1960年的7号台风、1965年的13号台风、1987年的12号台风。相比较,1960年的7号台风,为40年一遇;若考虑季节影响,发生在7月份的台风则仅此一例,为60年一遇。 据有关专家分析,较之1994年的17号台风及2004年的"云娜"台风,"海棠"的威力和影响力都算是最猛的。其中,1994年17号台风是8月份在温州登陆的,平均降雨量为226毫米,最大降雨量达660毫米,中心风力为每秒55米,最低气压935百帕,无论强度还是降雨都不及"海棠"来得强。海棠是2005年第一个登陆我国的台风,比常年初台登陆时间(7月1日)偏晚半个多月。台风“海棠”具有风大雨强、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移动路径复杂的特点,是对浙江和福建影响较为严重的台风之一。受台风影响,浙、闽灾情严重,但台风带来的丰沛降水对缓解部分地区的高温、干旱十分有利。
-
台风海棠 - 发展过程及主要特点
台风海棠路径图海棠台风的命名是根据2000年时位于东京的区域专业气象中心(RSMC,本身是世界气象组织下辖单位之一)统合14个太平洋沿岸国家所提供的命名排序而决定,海棠这命名是由中国大陆的气象单位所提供,是第5组第16顺位的名字。根据菲律宾大气地理天文部门自行编列的台风名称列表,编号0505台风又名为Feria,有“周日”、“不用工作的日子”的意思。海棠台风是2005年夏季第一个登陆台湾及中国大陆的台风。 在北太平洋太平洋西部生成的台风,多会受到副热带高气压环流所影响,自2005年7月初开始,日本南方持续有高气压滞留,是导引海棠台风向西行进的主要原因之一。 7月17日下午,首先进入暴风圈的陆地是日本石垣岛,台湾全岛于17日晚间陆续进入暴风圈的范围。 海棠台风7月18日上午移动到台湾花莲东方约60公里的位置,其气流使于位背风面的台东地区出现了温度高而湿度低的焚风效应,清晨温度达37.4℃,位于台东的成功气象站于台湾上午六点三十分,测得的温度为38.1℃,湿度只有约40%。 根据资料显示,海棠台风在花莲近海打转一圈后,于18日下午14时50分自宜兰东澳附近登陆,晚间22时左右自苗栗后龙出海。19日下午5点10分,海棠台风由福建省连江县黄歧登陆,暴风圈逐渐缩小。台风海棠于7月20日早晨在福建省南平市境内减弱为热带风暴。
- 热门城市天气预报
-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