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供暖分界线
在南北供暖分界线的作用下,又到了“北方人得瑟,南方人哆嗦”的季节了。相信很多朋友都不明白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的产生。其实很简单,北方一般来说比冬天都要冷,但是由于20世纪50年代,在“能源奇缺”背景下,周恩来提出以秦岭、淮河为界,由一条“线”决定,来划定北方集中供暖区,所以现在到了冬天,北方人有暖气“得瑟”;而南方的空气湿度较大,湿度对于人体感受到的冷暖影响比较大,而南方人则由于没有暖气,所以会感觉到“哆嗦”的现象。
那么我国的南北供暖分界线是怎么样的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南北供暖分界线。
南北供暖分界线是指以秦岭、淮河为界,由一条“线”决定,来划定北方集中供暖区。
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南方”,指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全部区域。新中国成立后,按照有关规定,我国采暖地区一般是累年月平均温度低于或等于5℃的天气超过90天的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南北供暖的分界线是秦岭—陇海线,北方地区集中供暖室温标准为16℃—18℃。
事实上,中国南北方分界线已划定102年,最初仅为供作参考用。这条分界线是1908年由中国地学会(即现在的中国地理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从自然地理分区的角度出发提出。“北岭淮水”这条线,从海滨到江苏淮安,再到河南信阳,一直到陕西安康,长约上千公里宽约数十公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这条线也是中国南北地理气候的分界带。这种分界线两边的气候差异大,主要意义是对农作物的生长以及当地民居建筑起着参考作用。
再来看看南北供暖分界线划分根据:
首先,由于南方的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一直以来都没有考虑过供热系统,供热的基础设施是几乎没有的,假如未来要集中供热,那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上就是政府承担不了的,也是大家受不了的。首先要重建或改建电厂,水力发电可不行,一定要火力发电烧煤的,烧出来的蒸汽才能作为热源供暖。一个热电厂还不行,在城市里还要建设若干个大型锅炉房,无数个小型锅炉房。有了热源还不行,还要输热管网,有从地面走的,街道两边就要架设几十厘米粗的大管子,也有从地下走的,每条街道又要都开挖一遍。街道上有了输热管了还不行,建筑里也要有,现在南方的建筑结构几乎都没考虑这个的,还要在墙体上重新架设,这一折腾就要好几十年,没人受得了的。
其次,南方集中供暖的使用效率不高。北方有的地方集中供暖的天数会达到半年之久,一般的也会有三、四个月,南方要是集中供暖总天数最多也就一、两个月,花巨资做的供暖系统大部分时间是闲置的,再怎么算也是划不来的。
第三,集中供暖的浪费也是很大的,北方家庭每年采暖费一般都要三、四千,南方家庭哪有开空调花这么多钱的呢。仇保兴曾经在公开接受采访时给出了一些触目惊心的数字:“由于供热系统设计不合理,用户室内无法自主调控,如果热了,只好开窗户调节室温,大约浪费了全部热量的7%。目前,办公楼、教室等公共建筑,在下班、放学以后,周末、元旦、春节以及寒假室内无人的情况下,照常供热,浪费很明显。以华北地区为例,从11月15日到第二年的3月15日,供热期121天,其中节假日就有40天,占采暖期的30%。也就是说,这40天的供热都浪费了。”
由此可知,南北供暖分界线持续这么久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已经没用了一个甲子的南北供暖分界线是否要重新划分也是值得考虑和深入研究的,随着国力日益昌盛,在南方实行集中供暖也不是不可取的,而面对广大南方民众的呼声,似乎重新划分南北供暖分界线也无可厚非,但是究竟国家怎么考虑的,那不是我们能揣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