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现60座战国墓
成都现60座战国墓,成都市蒲江县,一处山麓与河流间平坝地带,60座墓葬的勘探发现,让在此的楼盘项目停止了。下面,一起来关注成都现60座战国墓情况。
成都现60座战国墓
2月8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外公布,在去年蒲江的一处商建项目文物勘探工作中,发现大型战国船棺墓群。经进一步确认,施工范围内共存墓葬60座。去年9月中旬上报国家文物局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至2017年1月中旬,共清理墓葬47座。
此次发现了两枚蜻蜓眼玻璃珠及数根配套的玻璃管。蜻蜓眼是源于古埃及的装饰品,墓葬中的两枚存在着进口和山寨两种可能。此前,在中原地区,曾有实物发现,与国外的蜻蜓眼有少许区别,可见当时国内已有仿制生产工艺。
墓葬位于山麓与河流间平坝地带,4排东西向分布,经过严格规划,应为家族或聚落公共墓地。专家刘雨茂说,墓葬位所处位置是交通要道,富有战略资源,再结合出土情况来看,部分应属于当地最高机关管理人员的墓葬群。
墓地以巴蜀土著文化为主,同时带有较浓厚的楚、秦文化。出土的11枚印章或圆或方,形状不一,直径1厘米,印有巴蜀图语。当时人将印章挂在腰部或者颈部位置。巴蜀图语至今仍是中国考古界一个未解之谜,有人认为其是古巴蜀地区的神秘文字,有人认为是军事、通讯标志。此次发现出现为进一步破解巴蜀图语,提供了珍贵资料。
目前,墓葬群已经出土随葬器物300余件,主要有陶器、铜器、铁器、漆木器、竹质器、草编器、玻璃器及铜钱。
其中的玻璃珠串饰引人注目。串饰中部,饰有琉璃装成的蜻蜓眼镜造型,色泽饱满,异常精美。
蒲江为丝绸之路重要节点,蜻蜓眼的出现进一步说明了当时与国外区域存在着文化交流。
成都现60座战国墓 战国时期墓葬4排整齐排列
蒲江县鹤山镇飞虎村,西北距蒲江河约400米,东南距长秋山约1000米处,有块环境优越的平地。近来,沉睡的土地中,一艘艘并不完好的独木舟接连出土。整木凿成,内部刳空,它承载着逝者的躯体,仿佛慰藉生者,即将带着亡灵远航,到一处无人打扰的地方。
这是流行于四川的船棺土葬习俗。
船棺在蒲江出现,实际上并不意外。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蒲江就不断出现战国船棺。直至2006年12月,发掘出土的战国船棺已达10具,其中有9具就出现在飞龙村盐井沟。当地居民也对来来往往的考古人员并不陌生。
然而,这一次的发现,还是惊动了考古界,诸多资深专家听闻,纷纷赶去,一睹为快。
“如此密集地排列,在当地从未有过。”2月8日,发掘工地现场领队龚扬民有些激动。
去年9月,为了配合商建项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蒲江县文管部门到此进行文物勘探。随着墓葬特征及船棺棺木的发现,龚扬民诧异起来,“60座船棺墓葬!”接着,在盗墓贼凿出的盗洞中,出现了铜器,根据形制,他们判断,应为战国时期墓葬。
持续挖掘,一幅壮观的立体历史场景,终于在春节前展现出来。
1万平方米的土地上,47座墓葬一一现身。墓葬分成4排排列,东西向分布,稀疏的每排有7座,密集的则有17座。
墓葬平面多呈狭长形,按照大中小三种规格一一排列。5座大型墓葬墓圹长7-9米、宽1.5-2米;50座中型墓葬墓圹长4-6米、宽1-1.5米;5座小型墓葬墓圹长2-4米、宽0.7-1.2米。
墓葬中,部分已经找不到葬具,而可辨者多是船棺,最长可达7米,最宽至2米,最高及1米,材质则是珍贵的楠木。
在以前,船棺葬的附近地面上,多记有标识。但时隔多年,考古人员已难以找到。
通过介绍,大家对成都现60座战国墓消息了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