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网,www.huochepw100.com

南北天气 “冰火两重天”:成因、影响及何时缓解?

2025-10-11 16:34:15 火车票预订

在通常情况下,10月本应是秋高气爽的美好时节。然而今年的金秋,我国南北方的天气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冰火两重天”景象。

 

据10月10日10时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消息,继续维持暴雨蓝色预警,预计在今明两天,四川盆地西北部、陕西中部和南部、山西西南部、河北南部等地区的部分区域会有大到暴雨天气。与此同时,江南大部以及华南北部仍然处于高温状态,其中江西、浙江中西部、福建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能够达到38℃以上。

 

就在昨天,北京南郊观象台的日最高气温仅为10.6℃,创下了74年来同期的最低值,北方很多地区的气温已经冷到了常年11月中旬的水平。而在国庆长假期间,长江以南地区还经历了“史上最热中秋”。人们不禁要问,“你在北方裹着袄,我在南方露着腰”的这种局面究竟何时才能结束?我们印象中正常的秋天,为何会突然变成这样呢?

 

接下来关注一下“该冷不冷,该暖不暖”这一气候现象,它或许会变得更加频繁。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主任王国复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从1991年到2020年这30年的10月上旬期间,我国总共出现过6次区域性暴雨,平均下来每年仅有0.2次。但在今年10月上旬,我国北方就已经发生了2次区域性暴雨。特别是在10月9日,陕西北部、山西、京津冀一带的累计平均降水量达到了25 - 100毫米,局部地区甚至超过了100毫米。

 

多位气象专家经过分析后指出,近期北方降水偏多,主要是因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副高”,持续稳定地控制着长江及江南地区。形象地说,副高就像一个巨大的“暖气罩”,被它笼罩的南方地区呈现出晴热干旱的状态。由于副高在南方迟迟不肯撤离,就形成了一条“水汽传送带”,将海上的暖湿水汽不断地输送到北方,这些水汽与南下的冷空气相互交汇,便形成了持续的秋雨。由此可见,看似反差极大的南北方天气,实际上都是副高这一因素所导致的两个方面。

 

在中国气象局研究员、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看来,进入秋季后,副高按照常理应该向南撤离,但与常年同期相比,今年的副高位置异常偏北,强度也异常偏强。王国复主任认为,副高如此“顽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全球变暖使得副高长期增强,影响范围也逐渐向北扩展;另一方面,拉尼娜等现象改变了海水温度,进一步促使副高出现异常。再加上北方的冷空气势力相对较弱,无法对副高形成有效的阻挡,这就为副高的滞留创造了条件。

 

此外,活跃的台风也成为了一个重要因素,它形成了一道屏障,阻碍了副高向南撤离的步伐。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魏科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道,大气环流系统是一个相互紧密关联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都会相互影响。比如在今年9月至10月上旬,南海及华南地区的台风异常活跃,像“桦加沙”“博罗依”等台风,就直接影响了副高南退。

 

许小峰研究员还强调,当前我国南北气候两极分化的这种格局,虽然让普通民众感到意外,但从气候科学的角度来看,却是在预料之中的。他解释说,全球变暖使得大气的波动性增强,这意味着极端干旱和降水等气候事件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上也会产生波动,“该冷时不冷,该暖时不暖”的现象可能会越来越频繁地出现。而且这一趋势并不只是我国所面临的问题,全球平均气温的不断上升表明,极端天气已经成为了全球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

 

根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5)》显示,自1961年以来,我国的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一直在不断增多,在2024年,我国的气候风险指数更是创下了历史新高。多名受访专家都表示,随着全球变暖的持续加剧,副高异常增强、西伸与北抬的趋势,在未来可能会更加频繁地出现。王国复主任认为,在未来的几十年内,高温、暴雨等极端天气将会更加频发。具体来说,江南、华南等地可能会面临更为频繁的高温热浪侵袭,北方地区则可能会迎来更多的强降雨过程。

 

下面我们来关注一下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南方的高温何时能够缓解呢?北方这场湿冷的秋雨又何时会结束呢?王国复主任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预计到13日,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等地的部分地区仍然会有中到大雨,局部地区还可能出现暴雨或大暴雨。不过从11日开始,北方地区将会逐步回暖,气温也会回归到常年的正常水平。

 

相比之下,南方“秋老虎”的势头显得格外顽固。王国复主任指出,由于副高异常强盛且稳定,预计在未来的三四天里,江西、浙江、福建、广东中北部、广西东北部、湖南等地还会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其中,江西及其周边地区的高温情况最为突出,湖南东部、江西中北部、浙江中西部等地的最高气温有可能达到37 - 39℃,这种炎热程度在历史同期是比较少见的。他还进一步表示,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测,在13 - 15日会有少量冷空气南下,南方的高温在14 - 15日会略有缓和,但不会完全消退。预计在21 - 23日,将会有一次中等强度的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到那时,南方的“秋老虎”才有可能彻底得到缓解。

 

王国复主任特别强调,“北湿冷、南干热”的这种气候格局,会给我国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以及公众健康带来诸多显著的挑战。在北方,持续的低温阴雨天气可能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病虫害也会频繁发生,这将直接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在南方,由于高温干旱,农作物面临着大范围受灾的风险,灌溉水源也可能会枯竭,部分地区的森林火险等级更是急剧升高,这对生态平衡会造成严重威胁。与此同时,这样的气候格局对公众健康也极为不利,北方的湿冷环境容易诱发呼吸系统及风湿性疾病,南方的持续高温则可能大幅增加中暑、心脑血管重症的发病风险,直接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多名受访专家都提醒广大民众,近期北方地区体感温度较低,大家可以采用“洋葱式”三层穿衣法,也就是内层选择排汗的衣物,中层用于调节温度,外层做好防风措施,以便灵活应对气温的变化。老人、儿童以及身体较为虚弱的人群尤其要注意做好防护,必要时可以开启取暖设备来除湿、保暖,避免长时间停留在户外的湿冷环境中。而在南方,多地持续高温,公众应避免在高温时段长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如果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晒措施,及时补充水分。无论身处南方还是北方,大家都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根据天气情况及时调整出行计划和穿着衣物,一旦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共同应对当前异常气候带来的各种挑战。


● 往下看,下一页更精彩 ●
相关阅读
  • 公路资讯
  • 铁路资讯
  • 天气资讯
  • 公交资讯
  • 酒店资讯
  • 春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