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西施舌
日照西施舌介绍:
有一种名叫“西施舌”的菜式,是一种叫“沙蛤”的海产壳类做成的。这种非蚬非蚌的贝壳类,呈厚实的三角扇形,小小巧巧的,外壳是淡黄褐色的,顶端有点紫,打开外壳,就有一小截白肉吐出来。因那贝壳被打开时,吐出的白肉象是一条小舌头,不免令人联想多多,故名“西施舌”。 西施舌是软体动物门(Mollusca)、瓣鳃纲(Lamellibranchia)、帘蛤目(Veneroida)、蛤蜊科(Mactridae)海洋贝类。 壳体略呈三角形,壳长通常有7~9厘米,壳顶在中央稍偏前方,腹缘圆形,体高为体长的4/5,体宽为体长的1/2。壳厚,壳表光洁,生长轮脉明显,壳顶呈淡紫色,其余部分呈米黄色或灰白色。 “西施舌”是岚山海域所产珍稀贝类产品,外壳形态俊秀,壳内软体丰满,形扁似舌,尖部色泽红艳,根部清白如玉,肉质细嫩,口感润滑,味道鲜美,清淡别致,故以古代越国著名美女西施之舌誉之。蛤肉含有多种氨基酸,营养甚为丰富,有润肺、益精补阴之功效,为其它贝类所不及。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日照县岚山公社官草汪村党支部-柴历清,进京以“西施舌”赠毛泽东。“西施舌”深受毛泽东的喜爱。事后,毛泽东写亲笔信致谢。“西施舌”由此而闻名。 西施舌壳大薄脆,外形似扇。壳面光洁,花纹细致,颜色随个体大小而异。壳长7厘米以下者,呈紫色或紫褐色;壳长7-9厘米者,壳面大部紫色,腹缘淡黄色;壳长10厘米以上者,壳顶部紫色,其余为白色或淡褐色。壳内面为淡紫色或白色。 西施舌主要生活在潮间带下区至稍深的沙质海底;适应性强,对盐度和湿度要求不严;以摄取海水中的单细胞藻类和有机物碎屑为主食。 1977年,日照县水产研究所开始西施舌的工人育苗,次年获得成功。首次育出的西施舌苗,在室内饲养达一年之久。从1991年起,日照市进行潮间带滩涂增养殖开发,西施舌资源量恢复较快,产量有了很大提高,已大量供应日照居民的餐桌。 日照西施舌山东山东省日照市 水产研究所日照市两城河口至秀针河口近岸水域,海域范围为东经119°17′51.400″~119°41′51.888″,北纬34°55′~35°35′37.743″ 日照西施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日照西施舌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