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笔记5
山西博物院笔记5
许多人论述过中国古代建筑美,而山西博物院却将这种美以模型实物相结合的形式加以展示,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参观者在美的享受中印象深刻。
山西现存的自唐代以来的古建筑18000多座,居全国之首。山西博物院以“土木华章”为主题浓缩再现这些美。除了陈列自唐代以来的古建筑复原模型外,还展出了依附于古建筑之上的琉璃艺术品,如运城侯村出土的西汉时期烧制的“绿釉陶楼”,元代的“琉璃鸱(chi)吻”和明代的“琉璃楼阁”等。在这一展厅,佛光寺东大殿、南禅寺、应县木塔等著名建筑模型都在其中。而在展厅中还把众多寺院中的壁画复制品衔接在一个区域内,让人目不遐接。欲看山西特色的彩塑佛像,这里集中了山西寺院中的精华。这个古建筑展分四个部分,凝固音乐——古建筑艺术;古壁丹青——寺观壁画艺术;神工灵光——寺观彩塑艺术;流光溢彩——建筑琉璃艺术。
山西古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涵盖了几乎所有中国汉族古建筑的类型。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大致十五类,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时代、地域不同,类型风格也不同。这些古建筑的空间、造型、色彩包含了现代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布局中的序列、性格、风格、色彩等。
在造型上,以屋顶造型最突出,主要有传统的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这一点与内地其他地方的古建筑造型差不多。
琉璃瓦自汉代传入中国,使中国建筑大放异彩。本来轮廓已极优美的屋宇,再加上琉璃色彩的宏丽,那建筑的美观加上了豪华。山西是中国建筑琉璃最重要的产地。烧造技艺源远流长,相承不衰,代有佳作。千年风霜之后,保存数量之多,种类之繁,质量之精,艺术之美,通过展览得以体现。
雕饰是山西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还有精美的木雕。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佛经变等。
山西博物院展出的古建筑主要体现在佛教建筑上。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还有石幢、石灯等建筑小品。山西佛教建筑历史遗存较多,体现了历代山西人的审美观和文化性格,充满了宁静、平和而内向的氛围,而与西方宗教建筑的外向暴露,气氛动荡不安完全不同。佛道寺观可分为敕建寺观和山林寺观两类,前者更接近宫殿,严谨壮丽;后者更接近民居,自由灵巧。佛塔在中国建筑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发展脉络历历可寻,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也体现得更加鲜明。
和西方中世纪或文艺复兴时期大教堂内部空间的高广相比,山西古代建筑偏于小巧而少雄浑之气 ,一定程度上切合古人偏于宁静独处的内心要求。同时与欧洲古典的石料建筑相比,山西建筑以土木为材,质感偏于“熟软”,而少生硬,性格温和柔丽而少阳刚之气,这一点在民居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山西建筑不像西方古典宗教建筑那样向高空发展的,因而整个建筑形象亲切近人,轻盈平易,富于诗意的洋溢而不给人以突兀、惊奇的痛感。
文物大省山西的部分精华就这样无声叙述着过往的灿烂和辉煌。山西博物院太值得一去了。四层展区宽敞明亮,休息区、洗手间洁净舒适。各展览区域没有现场解说员,参观者可以在入口处租借一个无线耳麦(10元一个),每个展柜有发射装置。想听某个展柜的解说内容,将耳麦放在发射源上,即可接收听到解说词,边看边听,很是方便。展柜采用感应灯,当参观者靠近,利用声控和红外感应打开电源,很方便而且节能有环保。博物院里还有一些小志愿者,可能是暑假里的高年级小学生,义务讲解,有的水平相当高,令我想起台湾故宫博物院的志工,那些文物爱好者义务讲解,历史知识丰富,对文物的了解也相当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