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城
董家口明长城是2000年以后在驴友探险时偶然发现的,这段长城一直深藏于崇山峻岭之中,山高路远,不为人知。经过600年的风风雨雨,基本保持了长城的原始风貌,杂树荒草,残垣断壁,门券或有缺失,砖石已成瓦砾。都说各大景点人满为患,这里却少有游人到此。站在荒城之上,枯草丛中,极目四望,天地苍茫。当仅有的几个游客转到城楼的后面,这里就成了一个人的长城,与八达岭的人山人海相比,在这里,才能真正地感受到荒城的气息。 这里的长城是1381年在原北齐长城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与众不同的是,这里的长城在敌台入口的门券上雕刻了莲花、如意云、双狮绣球等许多精美绝伦的图饰,这在万里长城中可谓绝无仅有,为这烽烟连天的军事壁垒平添了许多浪漫色彩。更令人称奇的是,在一座敌楼的门券上方还刻了“忠义报国”四个字,也许是这四个字的力量过于沉重,沉重到了连两旁的石柱都无法承受,门上的那块刻着字的石头不知何时掉了下来,摔成两截。誓言在时间面前,或许都是这个结果。
长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对外封闭,对内高度统一。人心也是这样,隔心如隔墙,这就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蒙恬把秦、赵、燕各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动用三十万人修了十年,才初步完成。长城修建于边疆荒地,自然条件恶劣,不是高山大河就是黄土沙漠,而且当时没有起重机械,搬运全凭人力,工程异常艰苦,长城上的每一块砖石都浸透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孟姜女的故事就诞生于此,孟姜女的丈夫范杞良赴长城之役,久而不归,孟姜女制寒衣送之。至长城,闻夫已故,乃号天顿足,哭声震地,城崩,寻夫骸,负之归。至潼关,筋骨已竭,知不能还,乃置骸岩下,坐于旁而死。今山海关城东六公里的凤凰山上有孟姜女庙和望夫石,东南海中有三块黑色礁石,高二十米,相传是姜女坟(据考证,这三块黑石就是当年曹操在《观沧海》中所写的碣石遗迹)。万里长城却保不了万世基业,秦始皇死后的第四年,大秦帝国便迅速土崩瓦解灰飞烟灭了。
明长城从十五世纪中叶一直修到十七世纪初,前后一百七十余年,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自不必说。除了修长城,发生在明朝的另一件烧钱大事就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七次下西洋,大小船只两百余艘,随从人员27000人,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昂贵的一次公费出国。为了什么?什么也不为,只是为了友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只有三条船,90个水手。以郑和的能力,莫说是美洲,就是南极北极绕上一圈儿也是绰绰有余。修长城下西洋的费用最终都要由百姓买单,国库日渐空虚,税赋越来越重,百姓不堪重负,于是各地农民纷纷起义。1644年3月19日上午,李自成在夹道群众的欢呼声中,由德胜门进入北京,统治中国276年的大明王朝宣告灭亡。从1620年修完长城到亡国也不过只有二十几年。
董家口是当年明长城的一个关口,分守石路门的参将董一元曾在此驻守,董一元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后升为总兵,为明万历年间镇边四大名将之一,董家口因此得名。后来,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对原有的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与加固。他从浙江金华调来三千火枪手,为稳定军心,这些官兵当年都是带着家眷来的,男人守城,女人做饭。董家口背靠大毛山,半山腰处原有一座古城堡,即大毛山关,据《水平府志》记载:关及城为砖筑,城高两丈五,周一里,东、南各有一门。如今古城尽毁,唯南门残存,残城上下长满荒草,城基内外都已种上了庄稼,走进庄稼地里,还能发现一些由大大小小的石块垒成的残缺的石墙依稀可辨。
东面山上通往辽宁小河口方向的长城上有一座特殊的敌楼,传说守卫这段长城的官兵在一次战斗中全部壮烈牺牲,他们的妻子前仆后继,拿起丈夫的刀枪,登上城楼,扛起了守卫长城的重任,后来,人们就把这座敌楼称做“媳妇楼”。探关一路万重难,鼙鼓狼烟君未还。梦断关山节义在,弯刀残月戍楼前。一对夫妻,一段情缘,一场诀别后的流血战斗,却留下一股豪气盖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