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个我的婺源--如诗似画上晓起
品茶的学问大了去了!茶叶的品种,水的温度,水的品质,冲泡的遍数,以及使用的茶具等等均十分讲究,真是少一分都不地道了。我们在上晓起的两天里,品了四五次茶,也算接触了点皮毛。小李姑娘用优雅的茶具,挑选产自婺源本地的高山绿茶,再采来晓起古井甘甜的泉水,为我们冲泡那第一至第九道茶。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坐在清凉的茶室竹椅上,细细体会着这一泡二泡三泡......直至九泡的细微区别,细细体会着94度或95度水温冲泡出茶水的些许不同,体会着不同品种和档次茶叶的味觉口感和气息,体会着茶水色泽的浓淡清浊.....。每一口茶都有着从舌尖到舌根的往返回味,饮毕茶的小盅,还能闻到那满杯的余香。我们简直不知道今夕是何年,此处是何方,只有一个字,那就是陶醉!!这实实在在是一种文化,一种极其优雅的文化。我们因着这“品”,也透着文雅起来。心情的优雅,体态的优雅,感知的优雅。如果时间允许,我真愿意就这么一遍遍,一天天的泡下去,品下去,脱离世间的尘嚣,享受精神的彼岸。
婺源的茶长在高山上,气温底,云雾浓,生长期长,叶片厚实。婺源的水,真正的优质山泉,含矿物质丰富,无任何污染。好茶好水,怎能没有好滋味。为了试试这山泉水的优劣,我们在装满泉水的茶杯中一个个地投下硬币,看着那水一点点高出杯沿而不溢出,照片都不知拍了多少张。上晓起的游人不多,我们在那的两天中只见到几拨人,而且都是来去匆匆。为我们泡茶的李姑娘看得出极热爱自己的本行,而且也非常愿意把自己的这份喜爱传给更多的人。她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茶的知识,茶的文化和泡茶品茶的艺术,我们深受她的感染。她说象我们这样一连两天坐在这里静心悠然品茶的游客还没见过。我们可以感觉到,她的茶艺和知识得到我们的认同和赞赏,她是很骄傲和自豪的呢。
上晓起有一座祠堂,名曰敬彝堂,里面供奉着“济阳江宗谱录”。祠堂保存得很好,里面长年有老人管理。祠堂大门口的门槛是那么高,小孩需要爬着才能翻过去,这让我想起祥林嫂为寺庙捐门槛和砍门槛的故事,不知那门槛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以前女人是不能从这门槛上迈过去的,只能走侧门,但是抱着男孩子的女人可以例外。据祠堂的老人说,他们的祖上最早是在河南郑阳,后迁至山东济阳县。唐代迁至安徽景德江村,约在800年前到了晓起。最令上晓起人耿耿于怀的是,他们坚决认为江泽民的祖籍就在上晓起,还能举出大量的“证据”。当今官方指认江湾是江泽民的祖籍,他们根本不认可,为此有很深的抱怨。对于这祖籍之争,我没什么兴趣,只当故事听听。倒是老人们说的上晓起的一些往事,还是蛮有意思的。据说这个村子出过一个进士,五个举人。历史上这里出去做官经商的人很多,真正在村里种田的人很少。村里人主要是靠茶为生,种茶,做茶叶生意。千百年来,这山谷中无数村庄生产的茶叶,全都是装在独轮车上,从我们走过的那条青石板路运出大山的。石板路中间独轮车千万次辗压形成深深的凹槽,至今清晰可见,历历在目。岁月的痕迹是多么奇妙,让我们在这么多年后还能亲手触摸到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