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游记一座古城的唏嘘
每一个城市,都有文化的精华;每一座城池,都有潜存的故事。
南京就是这样的一个城市,在古代也是这样的一座城池。
初次来南京,还真是有些许乡巴佬没见过世面的感觉。
南京梧桐走在梧桐树结枝招揽的马路上,像是回到了远一些的民国时期。道路的宽阔、交通的秩序井然、梧桐树的粗枝壮臂不禁让久住城市却从未见过如此风景的我,叫出声来。
有一刻,我觉得自己很像刘姥姥,像是蓄谋已久地走进了“大观园”,然后只得张大了嘴巴,或惊讶,或虚假……
我说南京,是一座有特点也无特点的城市。这不是故弄玄虚,而是深刻了解。
以前不了解南京的时候,我总觉得南京的现代化气息会很浓烈,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疾行快步等等快节奏生活必需的特色,它定具备的妥妥地。
当然还有名胜古迹。那些历史文化遗产定被现代文化包裹全面,挟住身躯,不得动弹;那些古老的建筑,定被当今房地产的旋风卷地一塌糊涂,只剩下些断垣残壁,还能向我诉说它的过往烟云;那些生态绿色定被新生事物所挤压替代,只能透过丝丝缝隙,拔出绿意,倾听行人的脚步声。
总之,我以为,那些旧的、老的、颓废的、人们不以为有用的、绊住经济利益的事物,都会消失在现代城市的戎马铁蹄之下,诚如北京的老胡同、云南的老建筑、甘肃的老古迹……
可我一来到这,我就发现自己错了。
这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它的繁华不亚于一线城市,它的绿化面积可以所向披靡;这是一个包容的城市,湖东还是商业繁华、灯红酒绿的现代社会,湖西就可一改彼岸风采,浪漫休闲一点都不会失去端庄和典雅;这是一个古老的城市,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到中山陵,从南大到南师大,从鼓楼到秦淮河,从总统府到梅林街,一路的历史和文化,一路的文明和沧桑,就像朱自清笔下的父亲那样,一路跌跌撞撞,背影佝偻而凝重,眼眉低垂而温和,面部苍老而深沉,一步步迈向现代,迈到了今天。
南京这座城市,因为文化而变得深厚起来;就连现代的发展,也会遵循着这种厚重,叠加着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传承着这座古城悠久的文化。
南京一角历史就是南京的特点。文明和野蛮交织的历史,沧桑和浪漫缠绵的历史,简约和时尚交错的历史,让南京看起来风姿绰约,独树一帜。虽饱含兵戈相接的战争摧残,虽饱受日本侵略者的践踏,但它仍旧从苦闷的历史门缝里生存了下去,把历史写得更加清晰,把文明擦得更加铮亮。
一
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走过,你会看到历史的凝重,你会发现野蛮的残忍,你会领悟南京的伤痕。
几个重重的黑字写在黑色的大理石墙壁上:遇难同胞300000。数字很大,标的很粗,一眼看上去会有些晕眩。但是感觉却会万分清晰。这就是曾经遭受日本迫害的中国同胞们!他们的尸骨还摆放在万人坑中,一层层堆叠出来的石台,让你很难看清它的下面到底藏着多少凄惨的灵魂;他们的遗像仍旧在三十秒夹缝中时刻跳动着,顺着六秒一次的水滴出现,仿佛是被设定好程序的脉搏,仍旧一分一秒地颤动着,尽管速度那么缓慢、时间那么漫长;他们的悲惨经历,还清清楚楚地挂在一面面雪白的墙壁上,受伤的老人,逃跑的小孩,受凌辱的女性,被捆绑着的中年,甚至还有嗷嗷待哺的婴儿,都清晰地从照片中走出来,向你讲述着他们的故事,讲述着他们内心无法释怀的悲零。他们的档案,仍像金字塔一般严严实实铺满馆内一面高达7、8米的墙壁,仿佛是蟹壳里稠稠密密的蟹黄,拧巴在一起,看久了会让人晕眩和呆板。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他们所经历和经受的,远非我们能够想象。于是,面对历史赤裸裸的宣泄,一时半会儿,我竟不知该如何面对,只得静静走过每一处历史,悄悄寒暄。哪怕是让死者安息,都显得这般沉重和庄严。
走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我问身边的朋友,“假如日本人来南京游玩,他们会来看看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吗?”朋友反问我“如果你去日本了,你会去参拜靖国神社吗?”“我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