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美丽的地方
我与同学沿街步行,买了当地的特产。回客栈已是午夜。
10月19日 星期五 小阵雨
告别丽江古城,沿来路经大理回昆明。
在导游的提示下,我们注意到沿途的民居房脊中间有一小兽,据说叫做“瓦猫”。究其渊源,早年王公贵族房顶上装饰的是貔貅,口含铜钱,意为招财进宝。由于等级森严,民间百姓的房顶上只可用猫,口含瓦片,故得名。流传至今,社会变迁,百姓也可用貔貅做吉祥物了,名称却仍依照旧俗叫做瓦猫。
望着窗外的雨丝,不禁庆幸:在迪庆赶上了晴天,方得以一见玉龙雪山真容。
中途车至鹤庆,去楚雄新建的彝人古镇饭店“金家园”用餐。新建的古镇房屋极有民族特色,街道清洁整齐,路旁高大的芭蕉树显现出热带风情。
饭菜很是可口。用餐时听得楼下有歌声。正纳闷间,只见三个彝族少女手捧酒壶上楼来。她们唱起彝族歌曲,嘹亮且韵味十足,和北京举行的歌曲大赛中“原生态”唱法选手颇有一拼。歌毕,献上饭店自酿的“杨梅酒”。颜色鲜红,味道醇香甜美。我立即购得一大瓶,准备带回家中细品。
饭后匆匆赶路。经过崇圣寺三塔时,司机小李将车速放慢让我们拍照。可惜天公又不作美,光线暗淡,效果不理想。
到昆明天色已晚。匆忙间参观最后的景点:东西寺塔和金马碧鸡坊。
昆明市内共有四座塔,分为南北两组,南边的分立在书林街和东寺街;北边的集中在华山东路上端东侧。四塔南北遥相对峙,这就是昆明东西寺塔和双塔。
关于昆明东西寺塔,最早见于明代陈文等纂修的(景泰)《云南图经志书》中的“古迹”条:“双白塔,在城之南,一在觉照寺,一在慧光寺,相对而立,蒙氏嵯巅所造。”所以通常东寺塔又称觉照寺塔或常乐寺塔;西寺塔又称慧光寺塔。
相传昆明东西寺塔为南诏弄栋节度使王嵯巅所建,《南诏野史》记载说:他修完了大理崇圣寺的三塔之后,才来昆明修塔的。修塔的时间是在元和之后,太和之前,有的还断定是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负责施工的是唐朝名匠尉迟恭韬,后人则误认作尉迟敬德。东寺塔高150尺,西寺塔高80尺,塔形为密檐式塔,和内地陕西、四川等地所建的塔形一样。东西寺塔塔上砖头都印有汉文和梵文的窑户姓名,反映出当时中原烧砖技术已南传至滇池周围,因此昆明东西寺塔和大理的三塔都是标志着唐与南诏,中原与边疆文化的紧密关系。由于地震的影响,昆明东西寺塔在明、清两代,都几经修葺。特别是光绪十三年的大地震后东寺塔还在原塔址以东重建;西寺塔虽未倒塌,却曾大修,在修复过程中,对塔之原状有所改动,如塔身每面开设小洞,并在洞内供奉佛像,这样设计不仅美观,增强宗教气氛,而且兼有采光作用。
金马碧鸡坊位于昆明金碧路中段的金马、碧鸡坊,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历史上曾有“金碧交辉”之说。高12米,宽18米,具有昆明民俗特色,雕梁画栋,精美绝伦,东坊临金马山而名为金马坊,西坊靠壁鸡山而名为碧鸡坊。北与纪念赛典赤的“忠爱坊”相配,合称“品字三坊”,成为昆明闹市胜景;南与建于南诏的东西寺塔相映,显示了昆明古老的文明。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大家互相留了电话、邮箱地址。
10月20日 阴有小阵雨
细雨霏霏。白天自由活动。
酒店的宣传册上介绍昆明的公园。经仔细在地图上搜寻,找到“金殿公园”作为今天的景点。
乘10路汽车直达公园门口。从山脚步行,不远处见一“考斯特滑道”,为免上山之累,也因为新鲜,我和同学买票坐上。路程不长,只一会便到了半山腰。
金殿风景区位于昆明市东郊的鸣凤山麓,距市区8公里。这座名声显赫的金殿属于太和宫的一部分,总重量达250吨,为重檐飞阁仿木结构方形建筑,殿高6.7米,宽、深各6.2米,包括梁柱斗拱、瓦楞顶檐、神像罗幔、桌案瓶器、匾楹旌旗等都是用铜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