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患者
热射病患者
2013年8月9日讯,今天北京又进入了“高温模式”,36摄氏度的高温虽然与南方无法相提并论,但这个温度也足以让一些人中暑,甚至发生热射病。301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宋青今天上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今年北京的一家医院已经接诊了一例热射病患者。
小伙子大热天穿着棉袄跑圈晕倒 目前已康复出院
热射病患者是个群众演员,一名21岁的小伙子,6月底的一天,他在大热天里穿着棉袄跑了几圈,高温、厚棉袄、剧烈运动,这几项因素综合在一起,小伙子热得倒下了。他被就近送到一家医院后,宋青被邀前去紧急会诊并确诊为热射病。宋主任给出了救治方案,经过医务人员的积极救治,目前患者已经康复出院。
“热射病”死亡率近半
今天上午,两名去年得了热射病并被成功救治后康复的小伙子专程来到301医院感谢宋青。宋青是我国首席热射病专家,她带领团队已经在热射病领域研究与救治患者近10年。宋主任说,往年各地也有热射病病例,但今年由于天气炎热,特别是南方地区持续高温,热射病格外受关注。其实热射病就是重症中暑里面最严重的一种,达到这种程度时,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丧失功能,热平衡失调,使体内热蓄积,导致体温迅速上升超过40度,造成机体多个脏器功能损害,如果不及时救治,死亡率高达40%至50%,因此热射病也被称为“夏季杀手”。往年宋青主任会诊或救治的病例中,有些比较重的患者甚至需要抢救数月。
及时抢救不会留后遗症
像今天这种炎热的天气就容易导致中暑。宋青说,通常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又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
先兆中暑的主要症状包括头疼、头晕、口渴、出汗、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体温正常或稍升高;轻症中暑的主要症状是在上述症状的基础上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体温往往在38度以上。遇到先兆中暑的情况,可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补水,休息片刻,通常可自行好转;遇到轻症中暑的情况,除了需要迅速将患者移到阴凉地儿休息外,必须补充含盐的水,通常需要几小时才可恢复。
如果中暑发展到重症中暑的程度,首先会出现热痉挛,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抽筋,“有的人手会抽成‘鸡爪子’”;进一步就会发展成热衰竭,患者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弱,甚至休克;最严重的就是热射病,这时候身体产热多,但不能散热,人体热平衡失调,体温超过40度,意识模糊,进入到昏迷状态。宋主任说,中暑发展到热射病的程度,虽然死亡率高,但是如果能及时送到大医院就诊,及时抢救,大部分患者是可以得到成功抢救,并且不留后遗症。
恒温环境导致耐热力减弱
近年来热射病患者越来越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宋青分析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天气。“现在全球变暖,有些国家或地区的温度甚至高达50多度,那种天气真的不适合出门。”除了天气热的因素外,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也明显改善,很多人家里都安装了空调,有些家庭恨不得厨房、厕所都安上空调。“家里有空调、工作单位有空调、娱乐休闲的环境也有空调。长期呆在空调房里,人的耐热能力就减弱了。”
宋青回忆说,当年她上大学时,晚上在宿舍热得睡不着,起来冲凉,然后倒下再睡;再起来冲凉,再睡。“现在的家长哪能容得大学宿舍里没有空调啊?”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恒温环境中,耐热能力就会明显减退。因此,经常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让机体有适当出汗的机会,对锻炼和提高人体的耐热能力是有益处的。
高温下工作需要热适应
热射病虽然是“夏季杀手”,但是可以预防。宋青主任建议市民在高温天气中尽可能避免暴晒,特别是老年人、儿童等体温调节能力较差的人,天气太热时最好不要在阳光强烈时出门。
有些人因为需要,一定要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则要及时补充含有电解质的饮料。对于一些需要在室外训练的运动员,以及必须进行军事训练的战士,最好有一个10到12天的热适应过程,并且一定要在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补充如“脉动”这一类的含电解质饮料,“因为人出的汗与电解质饮料成分基本相当,因此补充电解质饮料比单纯补充水分要好。”一旦出现热射病的症状,一定要及时送到有治疗经验的大医院,千万不能尝试等患者自行恢复,否则有可能失去抢救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