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元宵节习俗
厦门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正月十四到十六,厦门人称之为“上元节”,也叫“灯节”或“元宵节”。灯与丁谐音,因此迎花灯也有了求子添丁的意义。在闽台从正月初十左右就开始扎灯,或买灯准备送灯。娘家于正月十五前给出嫁的女儿送灯,寓意“送丁”。厦门元宵节习俗有哪些呢?元宵节前后,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点缀着美丽的花灯,到处张灯结彩,美不胜收。厦门常有游街活动,游街就像流动的描绘,舞龙、舞狮、踩高跷、车鼓弄……真是热闹非凡。
每年正月十五日,厦门的百姓都要向天宫祈福,家家户户一大早即把五牲、果子、酒菜、纸钱等供在桌上,向天宫神烧香祭拜,并且占卜卦,预测一年的福祸凶咎,祭酒之后烧金纸,而后完成祭仪、撤供等仪式。元宵节民间从十三日到十七日为止的五天里,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点缀着美丽的花灯。
中山公园、寺庙或工人文化宫等公共场所举办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放烟火、迎紫姑、猜灯谜、吃汤圆等贺节活动。晚上,晶莹剔透的宫灯、走马灯、宝莲灯、荷花灯、象形灯流光溢彩,水池上,灯船摇曳;盛装的少女和儿童跳起欢腾热烈的花灯舞;高院队举行场面壮观的踩街活动;南乐团演员们演唱南音古乐。街上供应制作好的汤圆,其大小和龙眼差不多。厦门元宵节习俗中,闽南民歌《卖汤圆》中唱道:“卖汤圆,卖汤圆,元宵的汤圆圆又圆”,正是闽南一带人民“元宵吃汤圆”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对于厦门元宵节习俗的推广,厦门举办“鹭岛灯会”已成一个既定的活动。晶莹剔透的宫灯、走马灯、宝莲灯、荷花灯、象形灯等流光溢彩,绣球灯、人物灯、图案灯、器物灯,光彩照人,争奇斗巧,水池上,灯船摇曳。厦门有元宵节“送灯添丁”和“钻灯脚求子”的信俗。已婚未育的妇女,为祈求添丁,到街上、祠庙、鳌山灯棚底下,钻进钻出,称“钻灯脚”。未婚妇女有“听香”的信俗。即在元宵夜深人静时,先在神像前上烛烧香,跪拜占卜,朝“掷笠”所指的方向走去,把听到别人说的第一句话作为预兆选婿的条件或婚事的成败。所以一般父母都要叮呼嘱咐自己的孩子,当夜要多说吉祥话,让人得到好兆。
在厦门元宵节习俗中,唱戏成了元宵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歌仔戏、高甲戏、南曲(又称南音)等曲艺活动在一些岛外的村庄中仍然可以看到。在岛内的公园、寺庙等地方还有踩高跷、跑旱船、放烟火、猜灯谜等庆祝元宵节的活动。